一直到萬曆四十四年,竹巴噶舉派熱龍寺僧人阿旺南傑因在‘竹欽活佛’轉世之爭中敗北而逃亡布魯克巴,在崇禎三年前後擊敗了第悉藏巴·丹迥旺波的兩次進攻。
以目前的形式看他想要統一布魯克巴至少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可闡化王的嫡系和仰思多萬戶府的力量進入布魯克巴,絕對能短時間內統一布魯克巴,
阿旺南傑和闡化王一脈本就是一脈相相承,現在闡化王給阿旺南傑提供兵力和影響力,而阿旺南傑則是給闡化王提供棲息之地,兩者是互惠互贏。
其次就是尼泊爾,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有三位妻子,分別是蒙薩赤姜、大唐的文成公主,以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並且分別為文成和尺尊公主兩人建了小昭寺與大昭寺。
聯姻一下就將尼泊爾和烏斯藏聯合在了一起,而後的寧瑪派的創始人蓮花生在尼泊爾傳教,當地給他建造了納特寺。
噶舉派的創始瑪爾巴和弟子米拉日巴也在尼泊爾傳教,之後的諸如俄·羅丹喜、達摩·屍伐密等等都在那邊傳教。
當地的最大的佛塔博德納大佛塔是為紀念松贊干布皈依佛門所建,也是藏傳的朝聖地。
闡教王的封地是止貢,而這裡也是吐蕃第三十三任藏王松贊干布的出生地,可以說,而止貢這個地方的基本都是松贊干布的後裔。
從這幾個方面來說,闡教王一脈去尼泊爾一定會受到極大的。”
說到這裡,李若漣微微喘了口氣,又思索了幾息:“至於去天竺的,這就更復雜了。
佛教起源於天竺,並在天竺的孔雀王朝時期達到了巔峰,因為孔雀王朝也需要藉助佛教來維護統治,這個中南半島的諸國大力發展佛教是一樣的。
佛教雖然藉助了王朝的勢力發展了起來,但弊端也極其的明顯,王朝一旦覆滅,被推起來的勢力也會跟著被打擊,事實也是如此,孔雀王朝覆滅,佛教開始衰退。
大概在東漢年間,天竺突然出現了一個繼承自婆羅門教教義、且廣泛吸收民間信仰等等諸多思想的雜糅產物的印度教,
而婆羅門教則是在佛教之前最大的宗教,裡面有著大量的王公貴族,只不過被佛教壓制了,
現在佛教失去了政治庇護,那麼繼承了魄羅教的印度教自然就又開始興起了,成為了主流宗教。
重要的是印度教的核心教義是種姓制度,崇拜三大主神,與佛教教義相反,對佛教進行了極大的打擊和遏制,佛教岌岌可危。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失去了王朝庇護,又在印度教的打壓下本就岌岌可危的佛教又遭遇了入侵的伊斯蘭教。
受伊斯蘭教影響的突厥人入侵印度,短時間內就消滅了印度北部的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德里蘇丹國,而後伊斯蘭教迅速在印度傳播。
不同於印度教,伊斯蘭教是野蠻的擴張,所過之處被征服的人民要麼被同化為穆斯林,要麼就被殺害,
印度教有政府的支援,而佛教沒有庇護,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雙重打壓下,佛教幾乎斷絕。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再想崛起發展,或者是恢復生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但天無絕人之路,新的契機出現了。”
崇禎雙眉一凝:“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