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間看過無子,初夏仍當再看一次,以防遺漏。
這種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且需要反覆數次,耗費極大,效果雖然有,但只要有一處沒有清除,那照樣會起蝗災的。
撲打蝗蟲,這一招是比較是直接的,相對於蝗蟲卵,蝗蟲的破壞性大多了,只要能將蝗蟲撲殺,什麼工具、招數都行。
例如嘉靖二十年,湖廣廣濟蝗飛蔽口,知縣蔣崇祿下以蝗換糧,同等蝗蟲給同等重量的糧食,不到十天蝗蟲盡數消失。
撲捉到的蝗蟲,一是倒上生石灰等進行深度掩埋,二是直接焚燒,三是食用。
《嶺外代答·食用門·異味》中記載: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
蝗蟲之卵,天蟒之翼,悉鮓而食之。此與甘帶嗜薦何異哉!甚者則煮羊胃,混不潔以為羹,名曰青羹,以試賓客之心。
大致意思就是剛出生的蝗蟲直接烤著吃,蝗蟲的卵可以炸著吃,再大一些的可以做成羹。
但是沒有調料,做出來的都難以入口,還不如吃樹葉草根,這也就是為什麼百姓們寧願餓著,都不願意食用蝗蟲果腹了。
最後一招是引火燒蝗,早在春秋時間就已經使用了,《詩經》中說‘秉被蟊賊,以付炎火’就是用火燒蝗蟲。
飛蛾撲火,蝗蟲也是如此,人們在漆黑的夜晚,點起篝火吸引蝗蟲,然後趁機撲殺。”
眾人眉頭依舊緊皺。
防患於未然是好的,但漢中、關中平原面積何其大,得反覆的檢查,這將相當於將耕地翻三四次,蝗蟲卵只有兩到三分長,雖然是卵塊形式存在,那也得蹲著一點點的扒開,工作量太大了。
排除了防患未然外,那就只能撲殺了,但撲殺難度更大。
“諸位,朕倒是有個想法。”
崇禎出聲了:“首先,蝗蟲喜歡乾旱、溫暖的環境,但現在是乾旱寒冷,即便是夏天,都比往年涼快太多了,這種情況下,蝗蟲出現的機率已經降到極低了。
對這種事情我們不能因為未來可能出現的蝗災害,而放棄南水北調再造漢中江南。”
“的確是這樣!”
韓癀也是點了點頭:“宋院長,徐院長的那本書中有統計過蝗災出現的頻率。
秦漢時期約為八年半到九年一次、兩宋三年半一次,元朝是一年半、大明是近三年一次。
而在統計的這些年份中,平均是三年左右一次區域性蝗災,五到七年差不多少有一場席捲大半個國家的蝗災。
陝西大旱已經十年了,但還未出現蝗災,這跟過度乾旱和寒冷有很大的關係。”
宋應星長長了嘆了口氣:“希望是我多慮吧!”
見宋應星依舊是滿臉愁容,崇禎繼續道:“宋愛卿,即便是真的出現蝗災,朕還有幾招保管有用,能在短時間內幹掉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