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勢也是有的,諸如懲罰方式較為嚴酷,輕則罰錢、抄家、遊寨示眾、驅逐,重則處死,如沉塘、活埋等等。
其次則是可能會被少數人控制,款首(寨老)權力過大,歷史上出現多次款首勾結官府欺壓百姓的案例。
這裡的處罰不是朝廷頒佈的律令,而是侗族自己內部修訂的法典,就是在下之前所說的款碑。
在朝廷掌控西南之後,這些律令與大明律令相違背,便被朝廷廢除。
加上百姓開始了流動,依賴於封閉的村寨環境的寬約則慢慢失效。
現在西南之地雖然還有款約的存在,但那都是比較偏僻的地方了,表面上大家都還是歸土司的管理,接受大明的律令,實際上私下裡依舊是存在的。”
眾人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只要土司聽從朝廷的調令,大方針上沒錯,內部具體的朝廷也不怎麼管理。
理解之後眾人眼中若有所思之色,大概是明白了張子興說款約的這個目的是什麼了。
沒有給眾人繼續思考的時間,張子興繼續道“第二個則是家支,這是西南彝族內部的一種制度。
‘家支’彝語稱為‘措加’或‘措西’,是一種以父子連名制的譜牒作為紐帶聯結起來的父系血緣集團且內部嚴禁通婚。
隨著人口的繁衍和血緣關係的遠近,分為大家支和小家支,小家支是血緣相近的是各個家庭,若干個小家支組成一個大家支。
家支對個體家庭和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但成員之間沒有隸屬和統治關係。
家支內部沒有常設管理機構,也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但每個家支都有數目不等的‘頭人’,彝語稱之為‘蘇易’和‘德古’,是由內部選舉或者任命產生的。
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有見識、能排解糾紛的,稱之為蘇易;
閱歷深、見識廣、嫻於辭令、能排解重大家支糾紛的,不僅在本家支,甚至在其他家支都有較高威望的,稱之為德古,地位高於蘇易。
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處事不公允就會失去威望,失去頭人的地位。
他們沒有固定的俸祿,更沒有特殊的高踞成員之上的特權,更沒有世襲的權利。
當地有‘老人懂事是德古,孩子無能去牽馬’的俗語,但是因為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遠超普通百姓,所以又有‘子孫能幹,永做德古’的俗語。
家支除了頭人的管理外,還有家支議事會,分為吉爾吉鐵和蒙格兩種,幾個家支頭人的會議稱之為吉爾吉鐵,全體家支成員的會議稱之為蒙格。
參加會議的人員都可以發表言論,如果發生爭執,頭人和老人的意見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是凡是經過議會決定的事情,家族成員都必須得遵守。
優點是血緣凝聚力強,家支成員互相扶持,保障個體生存,諸如血親復仇制度;
其次則是糾紛解決高效,有事情內部就解決了,避免了官府的介入,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家支成員被官府逮捕入獄。
第三,經濟上的互助,分為兩部分,一是家支成員協作開荒、放牧,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家支內部有互助糧倉,災年救濟貧困成員。
劣勢也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封閉性與排外性上,黑彝(貴族)嚴禁與白彝(平民)之間通婚,階層固化,其次則是械鬥頻繁,這是土地、婚姻等造成的。
家支存在的目的就是同一父系家族共管山林、牲畜,收穫按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