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也看,都說說最後一項的想法吧!”
曾獻掃了震驚的眾人一眼:“剛剛我們說這個想法與西周井田、隋唐義倉和合會、大明的族田等類似,諸位說說這幾項的利弊吧!剛好四項,一個司說一個,誰先來?”
四司的郎中和員外郎很是無語,原來在這裡等著他們呢。
相互看了看後,戶部司郎中馬燁上前一步:“那我們戶部司說說井田制吧,
西周時期,井田歸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於是領土們就強迫百姓們集體耕種井田。
大致上將一塊井田分為九小塊,周邊八塊為私田,最中間的則是公田,八家共耕公田,產出歸貴族,私田自用。
優點是公田優先耕作,保障貴族稅收,私田激勵農戶,維護了周王室的權威,但這只是有利於王室。
但集體勞役缺乏積極性,很多都是偷奸耍滑,久而久之,私田的百姓就從自己的收成拿出部分作為公田收入,公田就荒廢了。
《詩經·齊風·甫田》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實質上就是奴隸經濟。
到了春秋時期,管仲相地而衰徵,廢除井田制,按土地好壞徵稅,推動了齊國的崛起。”
“尚書大人,我們度支司說誰義倉吧,義倉是隋唐時期興起,開皇五年,工部尚書長孫平奏請建立社倉,以備水旱兇飢出倉賑給,
然後又下令讓各地百姓、軍士,功課里社,共立義倉。社倉由朝廷掌控,義倉由當地人管理。
大致上就是各地根據收穫糧食的情況,官府會勸百姓們拿出一定數量的票或糧食交到里社,每逢大災,開倉放糧賑民。
優點是豐年儲糧、荒年放賑,在大災的時候有糧食用來救災。
缺點也很明顯,首先是官府勸百姓,不是強制性的,所以很多人不會交糧食,以至於在後期賑災的時候會出很多的問題。
諸如打架、鬥毆、搶奪,甚至因恨焚燬義倉,一個村子的百姓都反目成仇。
其次則是隻適用於產糧區、糧食產量極高的地方,山區、邊疆難推行。
最後就是容易被官府挪用,十不存一,其實大部分都是進了貪官的口袋之中。”
“金部司說說合會吧,合會又稱之為搖會或標會,這是宋朝的一種方法。
大致是民間某一家遇到建房、婚喪或其他要務,而本人一時無力籌集款項,除了向別人借貸外,還可以用搖會的方式來籌集。
例如,需要十兩銀子的時候,發起人可以在會中發起,假設一會是二十人,那麼每人是五錢銀子,具體的看會中人數多少,人數多就攤的少,人數多就攤的。
有的地方會提前籌集資金,等到用的時候直接支取。
優點是靈活,解決百姓的短期用銀需求,且無需抵押。
缺點是風險高,一旦有成員出事兒了,會金鍊條斷裂,且依賴信用與鄉約,就怕遇見先用瞭然後耍無奈的。
宋代《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記載了多起合會糾紛案。
另外就是十幾二十幾戶參與,難以擴大。”
說到這裡,金部司郎中傅春耘沉吟了幾息:“相對合會,下官倒是想起了另一種流行於青藏高原藏族的類似的、但比合會更好一些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