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萬吐谷渾大軍出現在十里外。
幾乎全部都是騎兵,各個部落都拿出了自己戰馬和青壯牧民。
而將領全部都是鮮卑人,士兵則是羌人,主將正是吐谷渾王伏允,在這生死關頭,伏允親自統領大軍出戰。
“前進!”伏允揮刀一聲厲喝。
吐谷渾軍緩緩前進,七萬名騎兵一字排列,密密麻麻長達十里,對面則是五萬隋軍,四個整齊的隋軍大陣,還有一萬騎兵配合。
吐谷渾的生鐵極度稀缺,冶金水平低下,他們每個人配一把短刀和一副弓箭,身上穿的是皮甲,這種皮甲做工比較粗糙,可以抵擋普通箭矢,但擋不住隋軍的弩箭。
但吐谷渾軍隊也有優點,那就是騎術精湛,騎射厲害。
隊伍開始小跑起來,速度越來越快,原本集聚成束的騎兵慢慢拉開了,就像緩緩拉開了簾幔,七萬騎兵變得鋪天蓋地。
吐谷渾大軍基本上沒什麼戰術,就是全部押上,全力以赴衝擊,玩戰術他們永遠玩不過漢人軍隊,他們索性就不玩戰術,就靠實力和對方拼殺,實力足夠了,幹翻對方,實力不夠,大軍就撤退,
反正他們是高速殺來,高速撤退,基本上損失不會太大。
蕭夏率領的七萬軍隊是來自兩個源頭,三萬募兵和四萬關中府兵。
三萬募兵都是騎兵,步兵則由關中府兵組成。
騎兵除了裴行儼和羅士信各率一萬騎兵外,另外一萬騎兵則負責步兵兩翼安全,一旦步兵變陣,就不再需要騎兵保護,這時,騎兵就會撤退到蕭夏身邊,保護主帥。
步兵的經驗豐富,他們之前和突厥人作戰,不少人還參加過第一次攻打吐谷渾的戰鬥,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配備著長達五米的長矛。
另外還配備了兩樣短兵器,一部分士兵配備戰刀,另一部分士兵則配備連枷。
這種連枷不再是農民的土連枷了,而是軍用連枷,做工精湛耐用,一根堅固的實木杆,頂頭兩根鐵鏈拴著一塊鐵牌,敵軍士兵一旦被連枷擊中,基本上就喪失戰鬥力了。
另外還有八千弩軍,有效殺傷射程達一百五十步之遠,經過嚴格的訓練,每個弩兵在一百五十步內能發射三到四次。
另外不少隋軍又配有弓箭一副,適合短距離射擊,其次便是堅固的盔甲,他們的盔甲能抵禦遊牧騎兵的弓箭射擊。
只有臉部不被射中,基本上對方的弓箭射不穿他們的盔甲,而八千弩手還都帶了臉甲,這是專門對付遊牧騎兵騎射。
儘管不少隋軍是第一次和吐谷渾人作戰,但他們豐富作戰經驗使他們一眼便看出了吐谷渾軍的優勢和弱點。
首先訓練就談不上,在奔跑中根本沒有任何隊形,一看就是沒有訓練過的牧民。
那種遊牧騎兵特有的強悍殺氣在他們身上也看不到,遠遠不如突厥騎兵,顯然他們平時的生活沒有北方遊牧民族的自信,而是處於一種世世代代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屬於溫順良民,他們身上自然就不會有殺氣。
僅從這一點,就能斷定這是一支弱旅,其次他們沒有長兵器,每人只有一把短刀和一副普通單弓,由此可推斷,他們弓箭射程比較短,絕不會超過百步,一旦衝擊無效,進入近身搏鬥,他們的短刀根本就不是隋軍長矛的對手,五十厘米的短刀怎麼可能和五米長的長矛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