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日,來廟會上的人還是很多,但與昨天的區別是,已經不需要顧南桑來吆喝,就有很多人循著味道找來了。
畢竟這關東煮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顧南桑昨晚還連夜找了一張紙,拿根細竹竿串起來,用竹片固定好,貼了上去。
她讓顧北槐寫了五個字,顧氏關東煮。
周清蕭看得有趣,趁著不忙的工夫,問了顧南桑一句:“為何要叫關東煮?”
“因為是一本叫關東的書上寫的。”顧南桑打包的動作飛快,隨口敷衍他。
周清蕭自知無趣,摸摸鼻子:“表妹博覽群書,佩服。”
今日收攤比昨天更早,不到一個時辰,關東煮就被售賣一空。
很多人還沒有盡興,紛紛抱怨。
顧南桑笑臉相迎,讓他們明日請早。又有人說,過了明日,又去哪裡吃?
來半月山廟會的,多是附近的本地人,要知道附近唯一的一座大城,就是安平城,說出來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的。
因此,當顧南桑說出他們在安平城擺攤的時候,很多人即便覺得有些掃興,卻也沒有多說什麼。畢竟能來買這些吃食的,家中都不會拮据,一部分人甚至就住在安平城,到時候再去城裡買也就是了。
待到所有客人散去,顧家人忙著收攤子,顧東青和周清蕭都是男子,一手包辦了雜務,顧南桑插不上手,就在大樹下歇息。
連日忙碌,這九歲的小身板有點吃不消。
她靠在一塊大石頭上坐著,一邊休息,一邊半眯著眼看著世間百態,一時倒也得趣。
忽而聽見一陣喧譁,鳴鑼陣陣,伴隨著人群的歡呼,還有劈啪作響的鞭炮聲。
顧南桑定睛一看,只見一頂白紗做的轎輦從半月庵出來,抬轎輦的都是中年的大尼姑,看著就挺壯的,都穿著統一的灰色衣袍。
坐在轎輦上的是一個小姑娘,穿著白紗衣袍,頭髮盤起,梳著端莊的髮型,還蓋著一層透明的薄紗。她眉心有一抹鮮紅,像是痣,又像是點上去的染料,鮮紅欲滴。她右手持長頸白淨瓶,左手持著楊柳枝,不時揮動手中的柳枝,隨侍的尼姑們便念一聲佛號,手掐法印,慈眉善目,很是莊嚴。
這裡的人們相信,每年的五月初,是觀音的誕辰,半月庵便會在周圍的村莊或是城鎮中尋找適齡的女童,來扮演觀音遊行,給人們來帶福澤。
人群發出陣陣歡呼,顧南桑看得有趣,眼裡有幾分笑意。
“表妹不是不信佛嗎?”卻忽然聽見一道煞風景的聲音。
顧南桑收回視線,瞥了他一眼:“你也不信佛,但這並不妨礙你愛看熱鬧的本性啊。”
“……”周清蕭覺得自己有點自討苦吃,明明每次都被她噎住,卻還要忍不住去逗弄一下。
“請問這位姑娘,可是姓顧?”
卻忽然聽到一道女聲。
顧南桑回頭,看見一個衣著打扮很是妥帖的婦人。
“我是,不知您是?”
婦人擺擺手,笑道:“我可當不起一聲您,是我家小姐,讓我請您過去一趟的。我家小姐姓孟,說姑娘曾對她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