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了牛渚水軍大寨,消滅了東吳在長江水道之中,最後的一點水軍。
漢軍就此徹底控制了整個長江水道,海軍的五百噸的長安級大帆船,可以輕鬆的直抵漢口。
長江之上到處都是漢軍的戰船,處處都可以渡江。
孫權終於徹底死了將漢軍堵在長江北岸的心思,開始安排建鄴的軍民南撤的工作。
不過,他還是將東吳步軍的左營、右營、前營三支部隊的九萬人馬,集結在了建鄴附近,打算阻擊一下渡江的漢軍,也為百姓的遷徙爭取時間。
九月,準備妥當的呂布親自領軍,從牛渚附近的長江水道渡江,為此徵集了大量的運輸船,甚至是貨船。
御林軍,還有國防軍的第一師、第二師、第五師、第七師、第十師,都從此處過江。
此外還有其他幾處渡江地點,也有漢軍在渡江。
漢軍渡江之後,兵分幾路,分別攻打石城、丹陽、當塗等城,呂布則率領御林軍直接進攻建鄴。
渡江之後,呂布是從南往北進攻,沿途的吳軍紛紛潰散。
一直打到湖熟,才碰到吳軍步軍的主力之一,淩統的左營。
吳軍左營有三萬人,全部裝備了燧發槍,而且大多是線膛槍,射程多達四百丈,足以與漢軍交火了。
他們利用了江南多水網地形,限制了漢軍的前進,呂布其實也有所預防,過江的部隊多以步兵為主,騎兵很少。
淩統的戰術很靈活,頗有游擊戰的心得,漢軍前進的時候,他們後退,可是當漢軍停留休息的時候,他們就會從四面八方出現,打冷槍,讓人防不勝防。
漢軍只能利用自己人數多的優勢,與吳軍拼實力,拼傷亡,拼裝備,放慢進攻速度。
淩統為建鄴的人員撤離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等到漢軍打到建鄴城下之時,建鄴的官員、願意南遷的百姓都已經遷徙完畢,只有幾萬吳軍還在堅守,做為一國的王都,不能一槍不放的拱手相讓啊!
呂蒙統帥吳軍的步軍前營、右營、中軍營約八萬大軍,在建鄴城外與漢軍展開激戰,槍炮聲不絕於耳。
不過呂布並沒有像呂蒙設想的那樣,一定要攻下建鄴,在呂布眼中,建鄴也只是一座普通城市,只是多了個吳國王都的身份。
呂布透過情報部早就知道孫權把家族成員,文武官員和大批願意追隨他的百姓遷往南方的交州甚至是夷洲。
所以他對空空如也的建鄴城並沒有興趣,有這精力,他還不如快速的向江南推進或者多消滅點吳軍才好。
呂布只是以幾個師牽制住呂蒙的大軍,然後命令從其他地方渡江的部隊,向敵人的後方穿插,他的目標就是把呂蒙的大軍包圍在建鄴城,儘可能多的消滅吳軍的有生力量。
而他的御林軍則根據情報部的臥底留下的線索,緊緊跟隨孫權南下。
呂蒙經驗還是很豐富的,他很快就察覺了漢軍對建鄴的進攻並不激烈,更像是在牽扯。
他立刻向四周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很快就收到了回報,果然在建鄴的周圍發現了漢軍多個師團的番號,而且隱隱然形成了包圍之勢。
而這些番號當中,並沒有呂布的御林軍,也就是說呂布的御林軍過了長江之後,並沒有向建鄴方向進軍,而是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