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蒙衝的船槳仍然保留,不過沖刺之時,卻會改成腳踏動力,馬鈞根據呂布的設想,結合了自己研製的水車的經驗,最終做出了一套傳動機構。
腳踏動力比劃槳還要快的多,用來衝刺最好不過,平時還是划槳為主。
呂布又在蒙衝的船首下方設計了一個撞角,有些借鑑了古希臘的撞角戰術。
蒙衝以高速衝撞敵人水線以下的船艙,在這個時代可是致命的傷害,屢試不爽,測驗之時可是百發百中。
其次是改造升級的鬥艦,就是雙層甲板的戰船,在每一層甲板上加裝了數架連珠弩炮。
還有前方和左右兩側的三個拍杆,拍杆就是類似於槓桿的一根粗木,高高豎起的一端安裝有沉重的鐵錘。
靠近敵船之時將它快速放倒,靠它自身的重量加上重力,來砸破敵艦的甲板和船艙,然後再用絞盤絞起,迴圈使用。
這在冷兵器時代的水軍戰場,卻是非常實用的大殺器了。
最後一種新式戰船就是升級版的樓船。
呂布只製造了一種三層樓船,他倒是有四層樓船,甚至是五層大樓船的圖紙,以及有經驗的工匠。
可是他覺得黃河之上三層樓船足夠強大了,而且造船的船塢也沒那麼大。
他和馬鈞以及造船工匠一起研究了一種新的造船方法,龍骨造船法,並且開始使用水密隔艙技術,使得中央軍的戰船有很高的抗沉性。
全船從前至後,有三根主桅杆,這裡的風帆就是樓船驅動之力的主要來源。
但是在底層仍然保留了數十個船槳,衝刺和進退之時可以用划槳來驅動。
從下至上,三層建築呈寶塔狀,每層都佈置了數量不等的連珠弩炮,中間一層前後還安裝了四架可旋轉的人力投石機,最上層甲板上則安裝了兩臺配重式拋石機。
另外,前後各一,左右各二,共有六座拍杆。
此外樓船還攜帶了三百名兵士,專門用來接舷作戰之時,衝上敵艦作戰用的,這恐怕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漢軍陸戰隊。
中央軍共訓練了六千水軍突擊旅,用來接舷、靠幫作戰,都是既會陸戰,又識水性的兩棲人才。
僅樓船一項就可以想象呂布投入的人力、財力。
黃河艦隊的正副統領為徐盛和李蒙,李蒙在加入董卓的西涼軍之前,就是縱橫黃河中上游的江洋大盜,水寇。
而徐盛更是在海邊長大,從小在貨船上做過水手、船老大,兩人都是熟悉水性和艦船。
呂布又親自給他們講述了不少適合與這個時代的艦船作戰之法,和經典戰例。
所以徐盛和李蒙的水軍觀念、戰術思想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水軍將領,只是欠缺實戰而已。
所以當雙方在黃河寬闊的水面上遭遇之時,中央軍不緊不慢地的在原地將陣型展開,並沒急於進攻。
中央軍所有的鬥艦和樓船都是以側舷接敵,蒙衝戰船都藏在艦隊的縫隙之中,等待機會。
鬥艦排在了前排,五艘巨大的樓船則坐鎮在艦隊的後方。
側舷接敵,搶佔T字頭,就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的拋石機的遠端優勢,這當然也是呂布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