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青州軍離開濟南國,向齊國轉進的時候,漢軍的兩路大軍終於會師廣宗,為了彌補耗費的時間,漢軍在後面以急行軍的速度苦苦追趕。
終於在濟南國與齊國的交界處追上了青州軍,這還是因為青州軍日日操練,走走停停的原因。
漢軍仍然分成南北兩路追兵,皇甫嵩,朱儁各領一軍。
其中朱儁所部稍微突出一些,追得急了點,結果在般陽就中了青州軍的埋伏,幸虧孫堅比較謹慎,拖在後面,中伏之後,迅速救援,奮力殺進了包圍圈,將朱儁救了出來。
不過經此一戰,南路漢軍傷亡近兩萬人,喪失了獨立作戰的能力,只能向北路的漢軍靠攏,再一次合成一股。
皇甫嵩用兵比朱儁穩重的多,他一路穩紮穩打,就跟在青州軍的後面,不緊不慢的追趕,此時,全國各地的黃巾軍大部分都已被剿滅,只剩下了張曼成的青州軍,這最大的一支黃巾餘孽。
虎面軍師的指揮也是與眾不同,他也不管身後的追兵如何,而只是一味的東進,沿途攻克了高密,膠東,即墨各縣。
漢軍與青州軍不同,漢軍每收復一座城,都要分兵駐守,恢復當地的生產生活秩序。
所以當漢軍追擊到東萊郡內的時候,皇甫嵩、朱儁、盧植的手下只剩下了直屬的中央官軍和曹操、董卓、孫堅、劉備這些騎兵或義勇軍,大量的郡國兵被留在了一路上收復的各座縣城之中。
而且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這一路上追來,前面的青州軍其實也是越來越少,只不過是因為基數龐大,所以不易察覺罷了。
最終當皇甫嵩等人的漢軍將青州軍包圍在黃縣的時候,青州軍只有二十萬人,而且虎面軍師不在軍中。
張曼成和唐周按照軍師制定好的計劃,死守黃縣,反正一路上擄掠了大量的糧食,即使二十萬大軍也夠吃上一年半載的。
而漢軍追到最後,剩下的雖然都是中央官軍這樣的精銳,卻只有六萬人,根本就吃不下二十萬人堅守的城池,只能是在城外紮營,陷入僵持階段。
就在兩軍僵持的時候,後方送來急報,說是有兩萬多的青州軍突然出現在即墨城外,在內應的幫助下,偷城得手,即墨縣城剛剛收復沒有幾天就得而復失。
囤積在即墨的大批糧草物資落入敵手,下落不明。緊接著膠東也送來急報,同樣被青州軍攻陷,接下來的幾天中,急報不斷,高密、昌安、安丘,漢軍一路上收復的各縣都陸續被攻破。
而且報告中的青州軍人數越來越多,當臨朐也被攻克的時候,青州軍的隊伍已經達到了七、八萬人。
皇甫嵩等人饒是久經沙場的宿將,也想不通這些青州軍從何而來?
原來這都是虎面軍師的安排,他在這一路上,每當棄守一個縣城的時候,都會悄悄地潛伏下一部分青州軍的精銳。
青州軍從南陽一路征戰到廣宗,很是透過實戰錘鍊出了一大批精銳,所以他才敢放心大膽的使用這分兵之術。
最終張曼成堅守黃縣的二十萬大軍中,留下的精銳沒有多少,足足八萬青州軍精銳被撒在了沿途的各縣附近。
當漢軍的主力一心一意地追著青州軍的大隊人馬,包圍黃縣的時候,虎面軍師已經帶著廖化、周倉偷偷地繞回了膠東,即墨。
一邊再次攻佔這些縣城,一邊召回沿路撒下的人馬,等到他收復安丘的時候,基本上把這八萬青州軍精銳都聚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