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雒城門前,那座橫跨護城河兩岸的大橋的邊上卻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然而在橋身上卻是空無一人。
白夜童暗覺奇怪,想要過橋,但是又怕壞了什麼風俗,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當即扯著一個本地人詢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對於雒城的人來說,金雁是一個傳說的象徵。而這金雁橋更是七夕節的時候,人們慶祝的最重要地點。
這橋十三墩,上鋪木板,有木欄杆、房屋,屋上的瓦是用桐油石灰凝了的。橋的兩頭有牌坊,牌坊上有三個紅底金字:金雁橋。房屋共二十八間,是二十八節蜈蚣形。
橋中心頂上建有寶頂,做“五雲捧日“狀,建橋之日,只見紅日兩邊各有一支杜鵑飛來,飛臨橋身化作兩隻金色飛雁雕像。眾人以為神蹟,對之膜拜。
傳說橋頂上還有四顆寶珠:避水珠、避火珠、避風珠、避塵珠。有了這四顆寶珠,這橋就從來未發生過火災;無論漲多大的洪水,也從沒淹過橋面;一年四季再大的風,那木架的橋也從沒吹斷過。春夏秋冬,那南來北往的人馬車輛牽線不斷,橋上茶館、酒店、欄杆卻不見一點灰塵。
然而最神奇的是這兩隻金雁本是一對仙侶化身,凡是相愛之人各站橋頭橋尾,兩人閉目上橋,如果能在這寬數丈的橋面相擁,說明這兩人必能白頭到老。
於是乎,乞巧節(七夕節)之時,大批的單身男男女女各分一派,女子站橋頭,男子站橋尾,一群人閉著眼睛而上,若是相遇,兩人睜眼都瞧上了對方的話,這事便算成了。
白夜童聽說此事,輕笑一聲,暗覺有趣,正自想要離開,忽然眼簾一動……
他看到一個女子婷婷而立,她在看那逐漸明媚的陽光,她在怡然地感受那微風的味道,望著河流從水車中漫灑下來,悠然落在水中,所過之處清晰的看得見河水被輕風吹動,流漫著、竄動著,彷彿有了生命。
終於她的身子轉向了白夜童。
直到很久以後,他還搞不清楚,那天的景色原本便是如此的絢然,還是因為她的存在將想要消失的陽光揉碎洗褪後,再賦予了一線破曉的生機呢。
她無疑是個美麗的女子,可是第一眼看到她的時候,你卻第一感覺到她的柔美,笑靨如花,清風拂柳。
那是一種如水般的沉靜,好似任何一種驚觸都會激起水的漣漪,蕩起波紋,向著遠處漫開。
她的人就如同她的一頭秀髮,那麼隨意地披下來,順著身體的起伏,圍成一巒纏綿的弧度,描述著她的曲線,而就是這樣一個女子給人的感覺卻總是嬌柔多於嫵媚的。
溫姑娘!
白夜童大呼一聲,然而此時人聲鼎沸,又如何會注意到這喧天鬧勢中的一聲呢。
儀式要開始了,要上橋的人必須蒙上雙眼。白夜童看到溫含嫣玉足生蓮的走上了金雁橋,連忙蒙上雙目,緊隨其他男子身後上了橋。
可是他心中萬分著急,要如何漆黑一片的在一群人中尋到自己想找的那個人呢。
他停住了腳步,他心中有萬分糾結。
忽然所有橋下的人都看到有一位白衣青年伸手一把扯下蒙在眼睛上的黑布,大步流星的朝著女子群中走去。
他靈巧的躲開一位又一位女子,在人流中穿梭。
他停住了,站在一位女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