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澠池大會還有三天的時間,洛城變得越發熱鬧起來。
兩件轟動洛城的大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凌雲閣上,中土七國前來洛城的迎門榜最終揭曉。
結果出乎了幾乎所有人的意料。
也爆了所有洛城賭坊的冷門。
從迎門榜自從設立以來,榜單上從來都存在感極弱的燕國,居然一躍成為了榜首。
洛城百姓三十多萬,近二十萬人都去北門迎接燕國大軍了。
比一貫強勢,暫居第一的秦國整整多了四萬人!
這項紀錄也是迎門榜有記載以來最高的一次記錄。
相比較之下,最慘的就是齊楚聯軍了。
齊國、楚國兩個大國與稷下學宮聯手而來,居然都沒有分到十萬洛城百姓去迎接。
直接墊底!
看到這凌雲閣的迎門榜,韓國武聖姬良差點沒笑出聲來。
真是隻有更衰,沒有最衰,齊楚聯軍和稷下學宮因為跟作為魁首的燕國幾乎同一時間到達,直接導致了成績慘不忍睹。
原本以為自己要墊底的韓王和姬良,眼見著名次一下子就從倒數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三,七國之中的整數前五了!
這簡直是韓國從迎門榜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前五,這簡直是跨時代的進步不是嗎?
雖然韓國君臣都清楚,這前五到底是怎麼來的……
但也是前五不是?
雖然迎門榜的魁首沒有什麼獎勵,但整個洛城百姓對於魁首國的支援,就是最大的獎勵。
這就要說到第二件讓洛城街頭巷尾熱議的事情了。
稷下學宮的新儒聖方運和文武全才的燕國太尉秦楓,究竟誰的文采更高的討論……
可以說在這兩人來到洛城之前,與此相關的爭論就已經開始了,偏偏無巧不成書,就在這一天,兩人來到洛城的同時,都寫了一首詩。
一首是方運的《赴澠池舟中作》,一首是秦楓的《洛城贊》。
更有兩人各自的支持者,將兩人的詩作謄抄得滿城皆是,徵集城內的世家名儒和官員對兩人詩文的意見。
雖然兩派爭執不休,皆說兩人的詩文各有利弊,但最終判定的結果,卻是完全的一邊倒。
“如果秦楓詩只有前四句,不如方運詩,但偏偏秦楓詩後四句將寫景、懷古、抒懷言志三種詩文雜糅一體,堪稱千古奇文……”
“方運詩豪氣干雲,卻無有大志,空有氣魄,美中不足,實在可惜……”
這樣就完全沒有可比性了!
“秦楓雖然不是儒聖,此詩文卻是力壓儒聖,勝似儒聖!”
當住在諸聖殿的方運,聽說秦楓居然在同一天也寫了一首詩文,居然還力壓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時,氣得把手裡的至聖文寶都險些要砸了!
“豈有此理,秦楓簡直欺人太甚,欺人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