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權現在的職務,有些接近後世裡的作訓部部長,就是將一批批新計程車兵,模式化,程式化,然後交給一個個將校帶出去,走向戰場.這樣,不管是什麼樣的將校,他所帶計程車兵都是經過統一作訓之後出來的,就不存在將不知道兵的弊端,也使得將校沒有自己的私兵,就不會出現新軍閥。
對於這樣的工作,其實是很乏味枯燥的,只有默默奉獻,沒有顯赫軍功。但趙權是一個任勞任怨的人,只要是能為主公做事,只要能實現當初主公說的那個大同世界,就這麼默默無聞的做下去,也心甘情願,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人付出不是。
坐在如山案牘之後的趙權,用手揉揉脹的太陽穴,站起身想出去走動走動,活動一下自己。結果站起來,卻再次看到那些案牘,就苦笑著搖頭,該做的事情太多來,然後長嘆一聲,再次坐下,繼續伏案批閱。
正在這個時候,一個書辦捧著一卷文書進來,呈給趙權:“著是剛剛吳濤總管送過來的文書。”
趙權頭也不抬的問到:“是什麼內容?”
那個文書立刻開啟來看來一眼之後唸到:“按照當初軍議,先向大軍提供五百刀盾,還有一千副藤甲,請將軍驗收。”
“刀盾和藤甲這麼快就打造編織出來啦?真的是難為吳濤總管啦,這個我到要去看看。”趙權就站起來,繞過桌子,接過吳濤的文書,然後急匆匆往外走。
那個文書急忙跟進,邊走邊向趙權彙報道:“上次軍議結,吳濤總管就立刻馬不停蹄的執行,好在現在咱們鐵廠產量已經提高了,用磨具的方式先鑄造出大刀的樣子,然後用風車重錘鍛打出鋼刃,再招募婦孺打磨,這樣就提高了度,而盾牌也是用招募的老人編織的藤牌,現在,整個根據地裡,不管是男女老幼,都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大家的幹勁也非常高,所以產量也就上去了。”
趙權邊聽,邊大步前行,那個書辦緊追了幾步:“吳濤總管想向主公申請,春耕之後,就徹底的廢除配額供給制度,一切都以做工報酬的形式來讓百姓自己養活自己,反正現在各個工種多,所需的人員也各不相同。”
趙權點頭,然後告訴這個書辦道:“吳濤管民政軍需,我們只管練兵,你一定記住,從今以後,我們非得主公詢問,不要去摻合民政事情,軍民不分,這是主公大忌諱,我們不要觸碰這個底線。”
被上司趙權這麼溫言責備警告,這個書辦立刻謹慎答應。
走到軍營倉庫的地方,就看到一群民夫正在與管理倉庫的官吏交接物資。
趙權上前,先拿起了一副藤甲打量。
藤甲編織的細密結實,再用手掂量了一下,一副藤甲總分量不過四五斤(十六兩一斤)一個士兵穿在身上,完全可以行軍作戰而不會成為拖累,然後伸手拿起一把剛剛打造出來的大刀,用力砍上去,結果根本就沒有破裂,這還是自己生產的好刀,若是大漢軍隊那些破爛刀具,估摸著也就能砍進去一半,至於那些流寇和黃巾殘部手中的武器,其破壞效果就更差了。
“軍師的主意真的好啊,不但在生產的成本與度上,這藤甲比鐵甲要強上幾倍,防護上也不錯,即便是一戰破損巨大,但在補充上,也根本就不是問題,不錯,不錯。”這時候那個書辦也連連點頭稱是。
“這樣吧,這批藤甲不要入庫了,直接往隊伍,讓一個千人隊馬上列裝,說不定什麼時候主公就要來令,再派隊伍出谷征戰呢,早熟悉早好啊。”
結果正是說什麼來什麼,正說著這事情,吳濤就急匆匆的趕了過來,遠遠的見到趙權就焦急的呼喊:“趙將軍,潞縣軍師傳來緊急求援令,命令根據地大軍立刻派出最少四千將士出谷,增援潞縣,增援鹽場主公。”
一聽這個軍令,趙權心就咯噔下,能讓軍師和主公求援,絕對是出了大事了。
於是吩咐身邊的書辦立刻帶著藤甲交付軍隊,並且命令他:“你立刻將原先的老兵整頓出來集合,等待我的軍令。”這次情況緊急,新兵出戰是會耽誤事情的,還是老兵再次上陣才把握些。
然後拉著吳濤的手直接往自己的衙門走:“我們回去說。”
兩人回到趙權的衙門,趙權立刻緊張的問道:“前面潞縣到底出了什麼變故?趕緊道來。”
這時候,吳濤叫過在堂下一個風塵僕僕的小隊長:“具體事情你和趙將軍詳細說來。”
這個信使小隊長立刻參見了趙權,然後詳細的將現在潞縣的狀況說與趙權吳濤聽,趙權吳濤越聽越心驚,越聽越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