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許巍。
“我想出去走一走,看看這個大世界,還有太多的夢想等我去冒險。”——《流浪》
好的歌詞就像是充滿了魔力,三言兩語便能打動人心,令人百聽不厭,情不自禁的跟著反覆吟唱。
又會惹人遐思,嚮往歌詞中的生活。
在這個科技與通訊高速發達的盛世當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逐漸縮短,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在不斷拉長。
曾經,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多愁總傷離別。
而如今,離別於我們而言,已經變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面對離別,再也體會不到那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難捨情懷;
更沒了‘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的無奈。
~
資訊時代的來臨,只需一部手機,好像就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
《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的確,我們好像越來越瞭解這個世界,又好像根本對它一無所知。
手機在我們的周圍建築了一道無形的牆,多少人甘願成為牆中困獸,固步自封。
又有多少人,不甘平凡,即使做困獸鬥,也想要衝破束縛的牢籠,去看看海,看看雪,看看這個:你看的越多才知道自己越小的大世界!
電影《羅馬假日》中有句臺詞:You can eit or read,ust be on the way。
翻譯成中文便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得在路上。
可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信仰不全,金錢至上,太多各懷鬼胎的言語充斥在我們周圍,矇蔽我們的雙眼,混淆我們的視聽,讓靈魂無處安放、也不敢安放。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身體走出去,暫別利益的圈子,遠離別有用心的人群。
去看山、去看水,看那些陌生卻最淳樸的笑臉。
去聽風、去聽雨,聽大自然無聲卻最用心的教誨。
~
人為什麼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往大了說,可以增加見識,彌補自己的淺薄無知;
往小了說,是去豐富自身經歷,不會再因為發生在身邊的小事而驚慌無措,從此,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了!
~
程城就覺得自己絕對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了,他不僅去過遠方,更是到普通人根本到不了的遊戲世界走了一遭。
所以,就算是全人類中,他也自信排得上最有見識的人之一!
想想,普通人見過五十米的大蛇麼?沒有!
見過三隻眼的鱷魚麼,?沒有!
有被百萬獸潮圍攻的經歷麼?更沒有!
可他有,他不僅有還成功活了下來,這便是經歷,這便是見識。
有見識的人自然會和普通人區分開,能做到:寵辱不驚,觀窗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上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