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丁亮的會談雖然達成了雙方都滿意的共識,但具體的落實,還需要時間。
數十萬燕軍,分落成好幾個部分,楚軍各部也是極為分散,還有各地的團練以及義軍,想要整合起來,就是單純地撤退,也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兒。
只是,
軍情如火,一切都要趕快。
這也是雙方的基礎共識。
鄭伯爺想早點結束戰爭,在燕皇還沒駕崩前回國,在燕皇駕崩後大燕國內政權交替動盪前,先將自己的“封侯”和“封疆”的事兒給定下來。
甭管是不是六爺黨,
說句比較現實的話,
一旦自己封疆晉東,掌握且消化了這塊基礎盤,
就是登基的不是小六子,而是太子,亦或者是其他哪位,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撼動自己的位置。
哪怕日後龍椅上的那位想放長線從長計議,
鄭伯爺也不怕,
來唄,
比比看誰才是“苟”的祖宗。
再者,早點結束戰爭,數十萬燕軍大半可以回晉地其他地方去,甚至是投入到銀浪郡一部分,而晉東這塊早就被打爛了的地方,也能早點開始休養生息做基礎發展。
拖拖拉拉下去,誰知道還會出現什麼其他變數。
楚國攝政王那邊雖然口頭上說的不去只爭朝夕了,但想來早點收拾國內因為戰爭而殘破的局面和動盪的人心也是他當下急需要做的。
所以,
在結束完會談後,
鄭伯爺親自去靖南王待的帳篷那裡。
眼下,為了求快,不可能讓信使跑去燕京城讓燕皇讓朝廷拿章程了,畢竟距離實在太遠,一來二去的,上頭就算再特事特辦,但路上的耽擱,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此時只能讓靖南王來拿主意。
讓靖南王代表朝廷,將和約簽下來,接下來,大家該幹嘛就幹嘛,收拾收拾東西,順走一些禮物就能回家了。
只是,鄭凡在帳篷前被靖南王親衛攔了下來。
“伯爺,王爺留下話了,說什麼事兒,都由伯爺您來拿章程,王令也交給伯爺您了,不用再來叨擾他。”
鄭凡點點頭,沒說什麼,直接離開了。
鄭凡的這支兵馬,在六公山前又等待了七天,在和約沒生效,其他方面動態不明朗的時候,怎麼可能把抵在人家皇帝脖子底下的刀給先撤掉?
在這七天時間裡,倒是沒有楚人的正規軍過來找茬,就是哨騎方面,雙方都很默契地保持了一種剋制。
倒是來了兩撥地方勤王的團練兵馬,一撥兩千餘人,一撥四千餘人。
都是烏合之眾,被燕軍一個衝鋒就盪滌掉了,燕軍將士甚至懶得去追擊他們,因為他們的首級不值錢。
慢慢地,北面的訊息開始傳來。
首先是獨孤牧所統帥的那支大軍完全閉寨高掛免戰牌,羅陵則按照鄭凡傳達下來的軍令,領所部脫離了和獨孤牧的接觸,繞行八十里後,開始經營退路。
玉盤城的事兒,不僅給楚人敲響了警鐘,始作俑者,自己心裡也是慌慌的。
又過了近十日,從羅陵那邊傳來的訊息是,年堯大軍,已經開始分批次出城了,目的自然不可能是向北,而是向南。
這意味著年堯應該更早地就準備動身了,可以說,從攝政王離開郢都打算放棄皇城後,他就對年堯這一支大軍做了安排。
同時,還有各地勤王兵馬的陸續趕到,不過他們並沒有像頭兩批那般迫不及待地上來送,而是圍繞著六公山安營紮寨,人數,不下十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