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這兒的針腳還得再改改。”
“不必了,我覺得挺好。”
“官家,您得稱朕,可得改過來。”
“呵呵,我是怕需要的時候改不回去。”
趙元年一邊脫下身上的龍袍一邊道:“趙公公,還是不麻煩了吧?”
趙成聞言,馬上跪伏下來:
“請官家給奴才賜名。”
趙成,楚國人;
當年鄭凡入楚搶公主時,趙成被裹挾其中,之後更是揮刀自宮,上了這條船;
很長時間以來,他是熊麗箐在王府裡的真正心腹,後來又有一段時間在太子住進王府時,他取代了小張公公成為太子的貼身伴當。
只不過,太子姬傳業歸京時,原本可以被一同帶回去的趙成,選擇了拒絕,繼續留在了王府。
眼下,
福王趙元年在江南靜海稱帝,
亦可叫“撐帝”,
趙成就被安排在了趙元年身邊。
這些年,福王府雖然在奉新城,但王府內,有奴僕有下人卻是沒宦官的。
原本按規制,福王府是能夠擁有使用宦官的配額資格的,比如無論是京城的晉王府還是穎都的成親王府,都是有太監存在,而且他們的俸祿也是走的公中。
但因為攝政王府裡沒用太監,
所以,
同在一座城內的福王府,怎敢在用度上跑攝政王府頭上去?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王爺這次入乾,如果說帶上他趙元年是個湊巧的話,那麼,連王府裡僅有的一名“閹人”也帶上了,這就真的無法再用“湊巧”和“無心插柳”來解釋了。
一切的一切,其實早就在王爺的計劃之中。
“賜名?”趙元年愣了一下。
“在官家面前,奴才怎配姓趙?”
乾國不是沒有非皇族姓趙的人,而且還很多;
一是因為姬、熊、虞三姓,在三侯開邊前,本就是大夏大氏族,而經過三侯開邊後,三侯建國,故而在燕晉楚,皇族姓氏的區別度還是很高的,不出意外的話,這三姓之人,都能自稱一下“天家血脈”,只不過有些可能早就泯然眾人了。
就比如當年的劍聖和其弟弟,幼年時兄弟倆日子過得可謂無比艱難,但他們依舊是國姓。
二則大乾一脈立國本就比較晚,雖然自己編造了歷史,弄出個什麼“四侯開邊”,年代還是不夠,就算再怎麼為天家諱,也不可能讓人家本就姓趙的人給改姓了。
但不管怎樣,
身為一個太監,
敢在官家面前頂個“趙姓”,確實很不妥。
然而,
趙元年又怎敢給趙成改姓?
他這個官家到底是怎麼來的,他可是無比清楚,他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和作用是什麼;
再者,趙成雖是一個閹人,但他進王府可比自己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