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舉國伐楚時,在靖南王的率領下,燕國大軍曾進行過很長時間的攻堅戰,雖然現在還不算善於此道,但總算是跟著豬跑過,不至於啥也不懂。
且還有薛三在這裡充當技術指導,高明縝密且大型的攻城器具短時間內是不可能造出來的,這得像晉東平西王府那樣,有一整套的作坊鑄造坊可以在戰時為大軍提供充足的軍械零部件;
但面對的,又不是什麼雄關險隘,守軍也不是以擅長防禦戰的楚軍精銳;
湊合湊合,夠用了。
“加把勁!造起來!”
三爺站在樊力的肩膀上,指揮著民夫進行著這些操作,四周,有燕軍甲士拿著馬鞭和長刀進行著“鞭策”。
誰敢偷懶,就是一鞭子下去,誰說幹不動了,就拉出來當雞殺,以做激勵他猴。
戰爭冷酷不人道的一面,在這裡,可謂展現得淋漓盡致。
沒什麼將軍百戰穿金甲,也沒什麼浴血之下的鐵骨柔情,
戰爭這一程序的本質,還是白骨的堆積。
且燕人自身糧草的不足,自然不可能給予這些被抓來的各地民夫以怎樣好的伙食,短時間內繁重的體力勞動,就算不死不殘,這身軀,也已被透支。
人比戰馬耐糙這不假,但人和戰馬,本質上都會被壓榨弄廢。
燕國先帝爺在時,大燕的對外擴張戰爭,一直保持著某種剋制;
靖南王固然在望江江畔,殺俘青鸞軍,但對平民的成片殺戮,並未真的出現過,偶爾的戰爭損傷那是必不可免,可不計入;
只能說,先帝爺和靖南王鎮北王他們,是有著一種樸素的諸夏天下情懷的;
他們並不會天真地認為“諸夏本一家”,但在他們的認知中,以後整個諸夏,都是自家的,你殺了毀了破了太厲害,以後可不還得自家去收拾麼?
而等到平西王爺上位後,
戰爭做事方面,就開始呈現出一種“狠辣”與“無節制”;
斷子絕孫的戰爭的場景和方式開始不斷出現,也不再介意什麼和地方上的恩怨,外加民間風聞如何。
少部分的原因在於,大燕吞併天下的步伐停滯下來了,戰爭目的,不再是像最開始對晉地那般,大把大把地吞併,而是變成了對峙和消耗;
主要原因則是,
平西王本人,骨子裡,就很少會在意什麼大局觀,長遠利益懂是懂,但他還是果斷地選擇眼前短暫的暢快。
其實,
平西王本人是一個很“婦人之仁”的人,
不過,
他善於裝瞎。
“加把勁,那邊,那邊,用力!”
“咚!咚!咚!”
……
“咚!咚!咚!”
劉大虎在切著排骨,長刀不適合切菜,聲音有點大。
坐在那邊正喝著茶的王爺微微皺眉,
道:
“拿你爹的龍淵切。”
劉大虎起身,走到他爹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