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胸口一陣起伏,
“呵呵,讓他們搞吧,讓他們搞吧,軍權你收就收,本伯倒是要看看,本伯麾下的那些傢伙,到底誰敢去接本伯的班!”
陳陽坐在了椅子上,大口喘著氣,其親兵們站在那兒,沒人敢出來勸。
…
肅山大營,位於肅山山下,於此地,向南,可支應南門關,向東,可呼應歷天城,向北;
擱在聞人家時期,向北能夠提防赫連家,向西,可直驅馬蹄山;
如果說,歷天城是聞人家統治時期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中心,那麼肅山,就是軍事中心,這是由地緣以及周遭外部勢力格局所決定的。
當年靖南王和鎮北王率大燕最為精銳的鐵騎入南門關後,即刻就攻佔了空虛的肅山,再由此,開始了著名的十日轉戰千里的大決戰,創造了諸夏史中大規模騎兵集團作戰的經典。
而如今,
燕人統治晉地後,
肅山大營被承襲下來,由宜山伯的這一鎮兵馬駐紮。
距離肅山大營五十里外,有一座肅州城,和肅山大營一樣,這座城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也是東西南北商貿往來的一個重要經轉點,二來,毗鄰肅山大營,大營的給養輸送外加丘八們放值時的花銷,對於當地商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這個時代,上萬規模的群體,論手頭銀錢充足以及願意和捨得花銀錢的程度,丘八們可謂其中之最;
當然,這裡有個前提,得是太平年間,否則毗鄰這般大規模的軍寨就不是福報而是禍亂之源了。
此時,
肅州城的一處酒樓裡,一名書生打扮的男子落座,在其對面,則坐著一商賈。
二人的身份很簡單,也很清晰;
書生來自於乾國,肅州城是曾經聞人家地界的大城,聞人家又好書文,平西王府下的陳道樂所出的陳家,原本也是聞人家地界的;
哪怕燕人佔領了這裡,哪怕燕人不通那風花雪月,但百年來的傳統,也使得這裡讀書人極多。
燕國在晉地開科舉後,聞人家地界出的進士近乎碾壓了赫連家和司徒家那邊,沒辦法,三地文化氛圍實在是差距太大。
最後不得已之下,為了平衡晉地的政治資源,朝廷不得不做出了分榜的措施,不至於讓聞人家地界的讀書人一家獨大。
書生姓明,叫明義樓,他確實是書生,也確實是晉人,但其人背後,有著銀甲衛的影子。
番子衙門不可能做到事無鉅細,也不可能弄出滿天下都是自己人的規模,但有些時候,不是他們要發展人,而是人主動找上門。
昔日陳道樂就是晉地義士的一員,而像陳道樂這般的人,其實有不少。
明義樓見晉地自己反抗燕人無望,故而自己找尋到了銀甲衛,不用銀錢收買,不用官職招攬,甘願成為銀甲衛的外圍,希望藉助乾人的力量,實現對燕人的傾覆。
陳道樂曾和平西王說過他曾經的這段經歷,也說過這類的人,還問平西王爺是否會覺得這樣的晉人,很奇怪,亦或者,很可笑?
誰知平西王爺只是簡單地聳了聳肩,彷彿早就見怪不怪。
而那位商賈,則是謝家的人。
晉東的平西王府大力開展走私生意的同時,也產生了極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平西王府在加強對楚地的認知和熟悉甚至是人手安插策反的同時,對方也能將手重新伸入晉地,你摸我的,我也摸你的,大家一起來。
平西王府不怕被摸,一是治下人少,且集中在那幾個大中心和小中心區域,對外商貿以及各方面都有嚴格的管控,最重要的是,一個新興且年輕同時正處於上升期的軍事集團,真的很難去滲透,更別提去策反了。
但三晉之地,可不僅僅只有一個晉東,晉東干澈不假,其他地方,可有的是渾水。
二人坐下後,
沒做什麼交談,也沒分析什麼局勢,只是互相拿出了一封信,然後悶頭開始吃喝。
吃喝完後,商賈結了賬,握著書生的手,眼神色眯眯,書生欲拒還羞,二人一起上了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