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寢內,
所有人都跪伏下來,包括皇帝。
隨後,
禮部老尚書替皇帝宣旨,
先歌頌了大行皇帝一生功績,
最後,
定下了諡號。
鄭凡清楚,其實大行皇帝早就為自己準備好了諡號,就在遺詔裡。
大行皇帝打算將這些年南征北戰的疲敝全都算在自己頭上,燕地的旱災晉地的水災,也都算在自己身上,攬下一切罪責;
所以,他為自己的諡號裡,定了一個“厲”字。
然後,皇帝駕崩,姬成玦初登基那天,因為沒有讓宰輔念那罪己詔,相當於擺明了一種政治姿態,所以,擬定諡號的大臣們沒人真敢往那上頭去湊。
但取了幾個平諡後,新君都不滿意,最後,新君親自拍板,定下了“武”。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也因此,
後世再稱呼大行皇帝時,將稱其為……燕武帝。
鄭凡不由得有些替這對父子感到唏噓,
生前,
父子反目成仇,
父不慈,子不孝;
薨後,
親手弒父才得以上位的姬成玦,卻堅定地為自己的父皇正名。
父子親情,家國倫理,這些東西交織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這般扭曲的關係。
也就在這一天,兩封自西邊來的加急奏摺,進了御書房。
一則:鎮北王李梁亭病危,請朝廷派欽差去王府正式冊立世子。
是的,
雖然李飛早就回到了鎮北王府,但朝廷,並未正式地對其冊立世子。
以前,鎮北王府沒人會在意朝廷的冊封,甚至,連朝廷自己,都刻意地忽略了這一茬。
前兩任鎮北王,都是自家確認繼位侯爺位置,接受了來自鎮北軍的宣誓效忠後,再象徵性地給朝廷發個摺子,面子上走個過場。
現在,主動請冊封,其實就和南門關外依附燕國的小國一樣,希望從朝廷那裡獲得來自法理上的認同,也相當於是,曾經的強藩,不,確切地說,是大燕國中之國的百年鎮北侯府,再度要歸附於大燕的朝政體系之中。
但御書房內,
皇帝並沒有因此而露出激動之色,雖然,集權,是每個腦筋正常的皇帝都想要做的事情。
集權,也不是瞎集權,集權成了乾國那樣子,那還玩個屁!
統御大將,確實會為上位者所猜忌,但一國之中,沒幾個大帥軍神級別的存在鎮著,這國,還怎麼立?
“病危”,
病危了。
雖然先前就有了猜測和預感,但當事情真正的發生時,皇帝依舊感到一種迷茫,甚至是……憤怒。
自己從父皇手上,繼承的是一個疲憊的大燕,但戈矛鋒利!
現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