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三十萬鎮北軍,向來是一個整體,哪怕分為六鎮,卻也清楚自家是一個軍事集團藩鎮的概念。
當然,這麼做也有弊端,比如當初燕皇和鎮北侯演戲時,鎮北軍是真的想過直接打入燕京讓自家侯爺登基的。
中軍,正在不斷地被脫離,八萬多鐵騎,在加速的過程中,分成了九路人馬。
誰是中軍?
已經沒必要去在意了;
誰是主攻?
也不用去區分了,每一路,都是主力,都是主攻。
當初,鄭將軍還是軍事小白時,對騎兵戰爭的概念還停留在電影電視劇裡的戰爭畫面,雙方騎兵鋪陳開,然後鏡頭切遠景,開始對沖。
後來鄭將軍才明白過來,那只是為了戰爭畫面好看,實際上但凡腦子正常一點的騎兵將領都不會用這種方式去指揮騎兵。
且戰場面積就這麼大,大家一窩蜂地向前衝,很容易會出現那種前面的堵住了,正在廝殺,後面還有一大群人沒辦法向前只能在後頭看戲的滑稽場景。
將麾下騎兵分割成九路齊出後,相當於是釋放出九把無比鋒銳的鋼刀,其目的,就是要將前方的野人主力完成多路切割和分解。
戰爭的藝術,
需要將領和士卒共同去完成,
優秀的將領配合上最為精銳的騎士,才能形成真正的恐怖戰力!
在這邊,
一個是大燕公認的軍神,
一個則是大燕最為精銳的兩支鐵騎,
此時的他們,
已然精氣神被提升到了巔峰,
向著前方的野人,
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李富勝高呼一聲:
“陷陣之志!”
其身後一萬騎兵齊聲呼喊:
“有死無生!”
……
野人大軍渡江很是順利,
接下來,
各路燕軍和成國軍隊的反應,也都在野人王的預測之中。
只是,這種順利,讓野人王心裡反而有些沒底,因為真的是太過順利了。
雖然他是兵行險招,
但本能的覺得,
那位燕人南侯,應該不至於這般不濟事才對,燕國精銳盡數渡江,怎麼著後方也應該有所準備。
好在,
在遊騎回報前方出現燕人大規模騎兵來襲時,
野人王才算是稍微鬆了一口氣。
這才像樣麼,不可能那位南侯這些日子以來什麼事兒都不做,總得拾掇拾掇家底子做做樣子給外人看才行。
就像這次,各路燕軍和成國軍隊在面對自己揮師渡江時,其應對機敏性,確實比上次望江江畔的燕國左路軍要優秀不少。
但,
也就是這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