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身體一顫,睜開了眼,然後有些不滿地嘟囔道:
“陛下,臣好不容易才睡著。”
這位中年男子,赫然就是大燕朝堂宰輔。
“這些日子,也是苦了你了。”
燕皇沒在意對方的態度。
“苦不算什麼,怕的是想苦沒地方苦,不怕陛下笑話,這些日子,臣身子雖然累得快散架了,但心裡,是甘之如飴。”
“漂亮話,就不要說了。”
“陛下,您知道的,臣對您,從不說什麼漂亮話。”
“好了好了。”姬潤豪揮揮手,看向禮部尚書,道:“朕沒記錯的話,寧老當初曾在乾國中過舉?”
寧尚書撫須點頭道:
“讓陛下見笑了,臣年輕時,確實有些不羈。”
乾國實行的是科舉制,舉人,相當於省考。
燕人,是能去乾國參加科舉的。
這一切,還得從一百年前說起,初代鎮北侯破乾國大軍之後,馬踏乾國北方三郡,強行迫使三郡上原本的乾國人遷移入燕。
後來,雙方大戰結束後,乾國估計是為了宣揚“王化”或者是想以“文化”入侵的方式擴張自己的影響力,所以規定允許原本的北方三郡子弟,可以入乾參加科舉。
這個傳統,一直被延續了下去,且慢慢地開放到燕國文人,不拘祖籍,都可以進入乾國參加科舉。
可以說,乾國人除了武力不行以外,其他方面,都很精通。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歷代燕皇在這方面,都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態度。
一個真敢收人考,一個還真敢放人考。
至於人才流失與否,確實有,但總是會有人回來的。
寧方盛年輕時,曾在乾國一路考到了舉人,只不過最後沒去上京繼續考試。
“寧老這話就說得嚴重了,我大燕以前沒有科舉,這是我大燕的不是,虧待了寧老這樣的讀書人。”
“陛下言重了,言重了。”
寧尚書馬上跪伏下去。
“罷了罷了,起來吧,寧老,朕的意思是,等明年,朕準備開科舉,到時候還請寧老負責操持,這請老致士的摺子,寧老就先收回去吧。
朕的脾氣,寧老也是清楚的,三請三辭的戲碼,朕實在是懶得去折騰。”
“臣,為大燕讀書人,謝主隆恩!”
寧尚書伸手接過了自己之前請辭的摺子。
寧家,其實也算是門閥,只不過不是頂尖的門閥,且在鎮北軍馬踏門閥時,主動上交了大部分的土地財產,所以得到了寬恕。
但寧尚書自覺不能再戀棧了,所以上書請辭。
只是,眼下既然皇帝陛下要開科舉,大燕數百年來,第一遭科舉,寧尚書沒有理由不繼續在這個位置上幹下去,這件事的意義,實在是太過重大了。
以前,燕國皇帝不是沒人知道科舉制的好處,但奈何門閥勢力強盛,科舉,等於是和門閥搶奪政治資源,這是掘門閥的根,門閥自然不會同意。
但現在,問題被解決了。
姬潤豪伸手指了指趙九郎,笑道:
“你也是出自懷涯書院的,怎麼著沒去乾國考場上走一遭?”
趙九郎笑了笑,道:
“費那功夫作甚,臣想做點事兒,可不想做那紙糊尚書。”
寧尚書的臉當即一紅。
禮部尚書,是六部之中清貴第一,但也是實權最少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