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還知道潘閭忌憚她,那還不識趣一點,經常做那些僭越的事,潘閭能安心嗎?
“既然你都知道,就老實的在旁邊待著。”
“大人...”
“女子就該有女子做的事。”潘閭喜歡聰明的女人,但不喜歡太聰明的女人,武曌很明顯就是後者。
所以潘閭不見意霸道一點,就算是強行校正吧!
戰爭之上,兩方的將士在浴血拼殺,武曌說的沒有錯,右翼的確有點問題,但不是大問題。
為將者要事無鉅細,為帥者就要大而化之,就是說有些事不要太在意,跟一將功成萬骨枯是一個道理。
潘閭非常相信自己麾下的將領,他們可以解決這些小事。
如果潘閭在後方指手畫腳,反而是對他們的不信任,再說了沒有身臨其境,在判斷上就會出現偏差。
武曌很聰明,但她畢竟沒有經歷過戰事,所以她才會向潘閭提出那樣的建議。
潘閭中軍屹立不倒,那麼潘閭就不會輸,以前袁軍在潘閭看來,總是少了一點氣勢,如今再看袁軍真的不一樣了。
他們經歷了跟公孫瓚為敵,跟呂布為敵,配合之間變得非常默契,出手更加的果斷。
袁紹的大軍,可以說勁旅了,已經不比潘閭的青州軍差了,這一點潘閭必須承認。
別人的缺點,不可放大,別人的優點也不可抹殺,袁紹真是成氣候了。
袁紹手握三州之地,雖然說有運氣家勢的原因在,但袁紹的確是親力親為,就是一塊石頭扔進茅廁裡也會燻出味的。
潘閭不敢再小瞧袁紹了,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雙方的死傷越來越多,可這才是剛剛開始。
潘閭不知道曹操那邊怎麼樣了,但潘閭知道這不是他想要的局面,苦戰對雙方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潘閭覺得,還是緩和一下的好,也許沒有經歷過戰事的人,並不明白兩方不死不休的人怎麼可能緩和呢?
其實真的可以緩和的,這是一種對死亡的敬畏,因為沒有人想死。
潘閭把袁軍的俘虜都放了回去,展現出己方的善意,袁紹必然會做出回應,如果他裝作沒看見的話。
袁軍將士也不會願意,誰都有可能被俘虜,如果潘閭選擇殺了俘虜,那對他們來說可不是好事啊!為了自己日後可能擁有的未來,袁軍的將士希望袁紹也放了俘虜。
袁紹只能放了,雙方互相釋放了俘虜,俘虜自然會心存感激,戰事就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緩和。
袁紹也許並不願意有這樣的轉變,但潘閭卻喜聞樂見,剛開始就要有點剛開始的樣子嗎?
與袁紹的這場戰事,潘閭從來沒有指望過速戰速決,當然也沒有可能速戰速決。
袁紹麾下,怎麼說都有三十萬大軍呢?而且這三十萬大軍,可都是正卒,不算民夫的那種。
潘閭傾盡兩州之力,最多能集結十五萬大軍,這就是差距啊!潘閭沒有袁紹的底子,當然只能徐徐圖之,所以想要速戰速決對潘閭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李林甫:“主公,我們抓到了一個俘虜。”
“哪天不抓俘虜啊?竟然會讓你來上報,這個俘虜很特殊嗎?”
“主公英明,這個俘虜是劉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