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古代社會遠征朝鮮半島,後勤歷來都是一個大問題,所以中國歷史上只有漢武帝、唐高宗、忽必烈、皇太極等寥寥幾人成功過。
不過如果按照《高麗史》的記載,這些紅巾軍完全就是流寇,其在王京“留屯數月,殺牛馬張皮為城,灌水成冰,人不得緣上;又屠炙男女,或燔孕婦乳為食,以恣殘虐”。當然,考慮到朝鮮人有朝鮮人的政治正Q,這些描述可能有些誇張,甚至可能乾脆就是誣陷為主。
總之,在元末兵荒馬亂之下,關先生和破頭潘率領的四萬紅巾軍居然一路高歌,攻入朝鮮半島,而且更離奇的是高麗軍隊不堪一擊,紅巾軍居然攻克了高麗王城西京——也就是今日的平壤。
要知道,這可是1356年的事情!這一年,朱元璋還沒有攻克南京,連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而紅巾軍已經把整個北方攪得天翻地覆了。
然而,事實上此時的時機還不是很成熟,那會兒元軍尚有十分強大的實力,所以元軍迅速反撲,就如同清軍反撲北伐的太平軍一樣,從直隸開始,紅巾軍接連吃了敗仗。
最終,元軍攻克汴梁,劉福通的北伐不僅沒有攻克大都,最終搞的自己的起義軍大本營汴梁也丟失了。下一次北伐需要等到十二年後,也就是朱元璋派徐達北伐,那個時候才算時機成熟。
中國歷史顯然只會記載徐達北伐這些,其他的不會著墨記載,更不會去關心朝鮮半島的事情。然而,朝鮮半島此時出了一位大將軍,恰恰是此人擊敗了紅巾軍,憑藉著軍功一路高升,他是誰?李成桂。
李成桂嶄露頭角的時候,年僅二十七歲,那時他還只是一位普通的將軍,只是一個地方豪強出生的……算是小軍閥吧。
當時中國紅巾軍攻入高麗王國,攻克西京平壤,情勢萬分危急。由於高麗是元朝屬國,因此高麗國王緊急向元朝求救,然而元朝此時自顧不暇,顯然根本沒興趣去救他,只能讓他們自救。於是,高麗的宰相安佑與上將軍李芳實便帶領了十幾萬軍隊去迎戰紅巾軍。
巧了,此時的高麗王朝和前幾年的朝鮮一樣,屬於是和平太久了,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這十幾萬軍隊居然愣是打不過區區四萬紅巾軍,被紅巾軍一通暴揍教訓得懷疑人生。
關鍵時刻,李成桂站了出來,他表示說這些紅巾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後勤是一個大問題,而且他們一直以戰養戰,說白了就是靠搶劫維持著戰鬥力,所以只需要截斷其後路,隨後便能擊敗他們。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正所謂光說不練假把式,只有手底下才能見真章。於是,李成桂率領自己訓練的2000精兵出戰,先截斷了紅巾軍的退路,隨後又引誘在西京的紅巾軍出城作戰,在西京城外大戰紅巾軍。
大戰的關鍵時刻,高麗軍隊終於趕到,兩軍合力擊敗了紅巾軍,李成桂更是親率敢死隊登上西京城樓,就此收復西京。
年輕將來依靠小股精兵擊敗來犯大敵,這段記載是不是與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有著某種異曲同工之妙?不錯,李成桂當時在朝鮮半島展現出來的勇武,就好比數百年前一戰定中原的李世民。
經此一戰,李成桂名聲大振。另外,紅巾軍的活動成功讓高麗王國擺脫了元朝的控制,為自立打下了基礎。而此時,高麗恭愍王本身昏庸殘暴,很多功勞很大的將領被他懷疑,先後被殺,比如鄭世雲、安叢、金得培、李芳實等,唯獨李成桂一直受器重,沒有被殺。
高麗王朝很看重他,命令他率軍乘機收復被遼東王納哈出攻佔的城池。納哈出是元末著名權臣,長期盤踞遼東,後來在1375年被大明擊敗並俘虜。此時的他,還在遼東稱王稱霸,不可一世。
李成桂採取夜襲,在深夜翻越山嶺,親自率領精兵六百夜襲敵營。隨後,又詐敗引誘元軍,射死一名元朝精銳將官。
此後,李成桂在咸興之戰中擊敗納哈出,納哈出徹底失敗,退出朝鮮半島,表示願意和李成桂和好,不久把兩個城池退還給了高麗恭愍王,還稱讚李成桂說:“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將任大事於爾國矣。”
也就是說,雖然高麗王朝後期恭愍王昏庸,但是憑藉著李成桂的軍功,高麗這個長期在中華帝國旁邊難以版圖擴張的小國,居然完成了難得的版圖擴張。
如同安南南征滅掉了佔婆王國一樣,高麗擴張的主要方向則在北方。李成桂擊敗納哈出,就此高麗征服了鴨綠江下游的全部土地。不過李成桂並不滿足,還想征討鴨綠江上游的女真,並且最終征服了鴨綠江女真和長白山女真,版圖一直擴張到長白山。
然而問題來了,1368年時,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元滅亡了,大明取而代之。尤其令李成桂沒有想到的是,大明北伐居然一舉攻克大都,這令他十分震撼。
此後的1375年,大明滅亡納哈出,攻取遼東。然而,此時高麗恭愍王擴張版圖已經成癮,他遇刺後,其繼承人王禑同樣擴張成癮,竟然命令李成桂出兵進攻遼東,與大明開戰。
李成桂早年和紅巾軍作戰過,知道紅巾軍的戰鬥力,此時要和大明開戰,他心裡盤算了很久,最終有了主意。
此後,李成桂長期屯兵鴨綠江上的威化島,無論如何就是拒不出兵,高麗王催促也沒用。終於有一日,令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成桂出兵了,可是卻沒有向北,而是向南——他直接攻克王城,推翻了王氏高麗。
此前,高麗恭愍王以謀反為名殺死了絕大多數將領,故而此刻他兒子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或許他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他最信任的李成桂居然真的謀反,建立了新的國家。
推翻王氏高麗之後,李成桂轉身就致信給了明太祖朱元璋,要求修好。說起來對此時高麗的變化,朱元璋也很驚喜。他早就聽說,高麗恭愍王是個瘋子,長期擴張成性、暴虐無道,好在後來遇刺了,所以朱元璋對李成桂倒也很看重。
不過李成桂既然建國,還用高麗作為國號就很不妥,所以究竟該叫什麼國號,李成桂非常識時務地派人去和朱元璋商議了下。
當時有建議叫做“三韓”的,也有建議叫做“古寧”的,因為有古國“古寧伽倻”,也有人提議叫朝鮮,因為這片土地最早的政權就是箕子建立的古朝鮮國,有3000年曆史了,再加上“朝鮮”的本意是“朝日鮮明”,寓意也非常好。
顯然,朱元璋最後選擇了“朝鮮”,於是賜李成桂國號“朝鮮。”就此,明朝和朝鮮交好。但是,交好歸交好,朱元璋很快就發現不對了,當時朝鮮的北部,平安道北部的鐵嶺衛,本是元朝的直接管轄領土,此時卻被朝鮮管轄著。
但是此時的時機並不太好,朱元璋為了安撫新生的李氏朝鮮政權,選擇主動後退一步,將鐵嶺衛北撤回到鴨綠江以北,設立在遼東,就是是後來的鐵嶺。
朱元璋當時還有一個考慮,那就鴨綠江上游的女真人一貫都是不好管理的,李氏朝鮮同樣未必拿他們有好辦法,至少短期內應該不行。而朱元璋此時的用兵重點在雲南,於是暫時未理睬到東北。果然,李氏朝鮮治下的女真人後來發生了多次反叛。
其實當時更為重要的是,東北女真人聚居的地方還並不屬於大明管轄,所以大明也沒有特別合適的理由來制止朝鮮。一直等到成祖朱棣即位,他派人招撫了東北的女真人,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管轄東北。至此,東北的女真人才都屬於明朝管轄了。
這樣一來,明朝不僅在西邊的遼東,更在東邊的鴨綠江和長白山與朝鮮接壤。於是問題又來了,鴨綠江上游的土地,已經被朝鮮吞併了很久了,就是朱翊鈞此刻指著的咸鏡北道地區。
然而大明此時的主要精力不在朝鮮,而在北元——五伐漠北嘛。因此永樂皇帝朱棣決定承認既成事實,約定和朝鮮以鴨綠江為界限,北部屬於大明,南部屬於朝鮮,也就是承認了朝鮮擁有鴨綠江上游和長白山的土地。
這也正是朝鮮後來一直擁有這片土地的由來,即朝鮮史書記載的“太宗賜土”,意思是太宗陛下大人有大量,把這土地賜給了我們,沒跟我們開戰硬搶。
最終,在大明宣德年間,朝鮮世宗發動豬婆江之戰,將鴨綠江南岸和圖們江一帶的女真人據點悉數攻破,最終完成了對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南的全部征服,正式和大明劃江而治。
不過,朱棣當時還是留了一個心眼,他在鴨綠江北岸的大明土地上設定了建州衛,目的就是為了監督鴨綠江南岸的朝鮮。不過可能誰也沒想到,這個建州衛在幾百年後會出一個努爾哈赤,而原歷史上的努爾哈赤反倒成了大明的叛臣。
這就是朝鮮王朝北擴的歷史了,總之小國也有擴張的野心,只不過受限於實力,大多沒能成功,而元末的亂世提供給了朝鮮一個契機,因此有了這兩張不同的堪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