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進,初代武清候李偉三子,慈聖李太后幼弟、萬曆天子朱翊鈞親三舅、御馬監掌印大太監。
這廝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財,而且他有貪財的“本錢”。他曾為了保護姐姐和外甥的安全,自宮進入內廷,長期充當這母子二人的最後一道安全閥。直到隆慶帝登基,李太后位晉貴妃、朱翊鈞入主東宮,李文進的這項任務才算消停。
歷來做姐姐的就往往最疼幼弟,做外甥的也容易親近舅舅。李文進既是至親,又有如此大功為憑,在朱翊鈞登基之後自然成為朝野中一個超然和特殊的存在。
某種程度上來說,朱翊鈞對李家格外恩卷——給外公追贈安國公,給大舅特許不推恩而襲侯爵,給二舅也任命了中軍都督府左都督等等這些,可能都有李文進的一份功勞。
但是這樣一個人,他卻是個貪財無度的傢伙。早年間高務實就經常和他“做買賣”,給了他一些京華手中生意的分紅權,直接塞錢的時候也不少,兩人之間關係一直不錯。
不過,隨著朱翊鈞的地位越來越穩固,李文進過去對他們母子的保護作用早已消失,而高務實在政壇的地位快速提升,也使得其對李文進的幫忙需求大幅減弱。當然,還有李太后不問朝政帶來的影響。
總之,李文進近十年來幾乎沒有發揮過多大的作用,基本上就是掛名當個御馬監掌印大太監,在名義上負責監軍京營,同時監管宮裡宮外的淨軍——也就是一群太監兵。
京營其實早已沒什麼好監軍的了,禁衛軍原先雖有監軍太監,但因為禁衛軍當時可以說是高務實直接管著(儘管後期連名義都沒有了,戚繼光又是高務實力挺之人,所以禁衛軍系統裡的監軍幾乎成了透明人,毫無存在感。
後期就更不用說了,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建立之後,高務實鼓搗出了一個“宣政”職務,這一規矩最先影響到的就是戍衛京師的禁衛軍。
因此,禁衛軍成為第一支設立“宣政”職務的軍隊,該職務由大明皇家軍事學院的副宣政兼任——如前所述,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宣政為兵部尚書,副宣政為兵部戎政侍郎。
由此事實上變成了由兵部負責直接監軍禁衛軍,那麼本來由御馬監掌印大太監派人或者親自兼任的“京營監軍”,至此便徹底成了擺設。
這麼一說,那就明確了一件事:李文進如今地位雖高,但其實正經的職權基本只剩下宮禁這一塊。
高務實想到這裡,忽然倒抽了一口涼氣。
李文進忠誠嗎?對於李太后而言,他肯定是忠誠的,由此對於朱翊鈞這個“姐姐的兒子”也應該是忠誠的。
然而,李文進的忠誠並不會因此推而廣之。換句話說,他的忠誠極有可能僅僅只對李太后和她的兒子有效,再要“擴散”那就很難說了。
可能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朱翊鈞的兒子也是李太后的孫子啊,但那又如何?在李文進心中很可能會有一種想法:皇帝又不是隻有一個兒子,只要有後不就行了?
如此,考慮到李文進極其貪財和掌握宮禁大權這兩點,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動皇嫡子的歪腦筋,不打李文進的主意那可就真是瞎了眼了。
高務實這邊正走神,劉平卻納悶了,自己問得話還沒得到侯爺的回答呢。於是小心翼翼地問道:“侯爺,侯爺?”
“啊?哦……”高務實回過神來,心不在焉地道:“這些規矩問題並不難辦,等你和陳掌印來我府中,我會讓秘書處整理一份京華在南疆各地田莊的規章制度給你參考。”
“哎呀,那可真是多謝侯爺了,侯爺的大恩大德,奴婢三生三世不敢或忘。”劉平連忙說道。
高務實卻擺了擺手,皺眉問道:“如今淨軍還是李文進李掌印管著的嗎?”
“那是自然。”劉平點頭表示肯定,但卻又補充道:“不過淨軍早沒什麼用了,宮禁這一塊, 從乾清宮往南都是以大漢將軍為主,宮城則是錦衣衛與京營輪流、間雜呼叫。
淨軍明面上是說負責後宮,但其實後宮無論慈慶、慈寧二宮還是坤寧宮,亦或者東西十二宮,其實平日裡也不需要戍衛,那些規矩早就荒廢了。”
“那麼……”高務實想了想,又問:“宮裡有沒有什麼人能無視各種規矩,隨便什麼地方都能去的?”
“那不是皇爺嗎?哦,不對,皇爺也不能,至少慈慶、慈寧二宮就算皇爺也不能擅闖。”劉平沉吟道:“若要這麼說的話,似乎只有兩宮太后哪都能去……不過這個假設沒什麼用處啊,兩宮太后怎麼可能到處串門?二位太后可是最在乎規矩的。”
高務實沒搭理這茬,只是問道:“那麼李掌印如果要在宮裡四處走走呢?會有人攔下他嗎?”
“呃,這個……”劉平也忍不住皺起眉頭來,認真想了想才搖頭道:“不會。”
“如何確定不會?”高務實問道。
“他是宦官,宮禁本身不能限制他。而他這個人的身份又……很特殊,他去到哪兒都會被當做是慈聖太后的意思,那誰敢攔呀!”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援,謝謝!
感謝書友“得意洋洋”、“書友20220612125649060”、“書友161126121717311”、“曹面子”、“書友20210814005313245”、“風冷霜華”的月票支援,謝謝!
ps:今天這章我倒回去查前文的劇情花了太多時間,還債是來不及了,只能順延順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