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田氏,一個在日本戰國背景遊戲中長期處於打醬油地位的家族;忍城城主成田氏長,也不過是一個在各大遊戲中能力都很平庸的角色,譬如在著名日本戰國遊戲《信長之野望》中唯一突出的就是統率較高,但仍然沒有超過70,其戰法僅僅是齊射之二,就連壽命都只是中規中矩的53歲。
按理說,這樣一箇中規中矩的屬臣城主,北條家應該是放心的。況且成田氏的忍城以極其弱勢的兵力扛住豐臣家兩萬多大軍近半年,稱得上是意外的奇蹟,還應該被北條家簡拔重用才對。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成田氏長在小田原城不僅未被重用,甚至備受懷疑。當他提出希望帶兵回援忍城時,更是遭到北條氏毫不猶豫地拒絕,甚至把他和他帶來的軍隊撤下一線,實際上軟禁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這還得從成田氏與北條家從屬關係成立的歷史說起。
將歷史倒退到約一百五十年前,也即公元1454年末日本爆發“享德之亂”開始。關東將軍足利家內部發生矛盾,開始分化,將軍家開始分成足利氏和上杉氏兩派,關東的成田氏很快被捲入其中。
成田氏是出自藤原的名門,家族祖上也曾經也有過風光,但似乎因為在鎌倉之後的南北朝時代支援南朝而被幕府壓制,家業迅速衰落。
此後成田氏就一直作為依附於有力大名的名門氏族出現,常年在足利氏與上杉氏間徘徊。早前成田氏曾跟隨上杉憲實,被推薦為下總守,“享德之亂”後足利家分裂,足利成氏與結城氏在古河建立古河公方,與關東管領形成對抗的態勢,當時的成田氏當主成田顯泰與一門別府氏一同從上杉氏改為支援公方,開始了成田長達百年的反覆之旅。
可以說,自“享德之亂”開始,成田氏在家中基本擔任邊境的防衛和進攻工作,整體屬性就兩個字:“炮灰”,而這也逐漸培養出了成田氏異常扭曲的政治人格。
不久,扇骨上杉名將太田道灌出現,築江戶城,一時威風八面,戰略上很快壓制了公方,成田顯泰觀察形勢,降於太田道灌。不久顯泰隱居,嫡子親泰繼承當家。
然而好景不長,扇骨上杉在與山內上杉的內鬥中處死自己重臣太田道灌,成田家見勢不妙,立刻轉向從屬山內上杉,並在這一段時間被關東管領上杉顯定重用,頗有功名。
此後親泰開始對忍氏開始侵攻,實力不強的忍氏很快被擊破,成田親泰控制了忍城,並繼承太田原先的築城技術,對忍城進行大規模擴建,利用周圍多深田、窪地的地理環境,將忍城建成了一個四周窪地、中心堅固的奇異城池。從此之後,忍城也成為成田氏後來多年的根據地。
可惜好景依舊不長,到了1546年,也就是《信長之野望》玩家們都很熟悉的一個年份,北條氏康橫空出世,在河越夜戰中一巴掌拍飛了關東管領和古河公方的聯軍,關東局勢強烈震盪。
僅僅六、七年後,北條家攻到忍城,新當主成田長泰審時度勢,開城不戰而降,這是成田家第一次從屬北條。但是沒過多久,受到上杉憲政慫恿的長尾景虎——也就是後來的“軍神”上杉謙信——討伐北條家。
成田長泰迫於長尾家的軍威,尤其是長尾景虎本人的威勢,又一次順勢選擇了從屬強者,改換門庭投於上杉一方。誰知道北條氏康以少勝多,以河越城為進圖天下的跳板,夜襲聯軍,一夜成名。
後面的歷史如果看過大河劇中“風林火山”的人想必都會印象深刻:上杉謙信在劇中難掩怒火,拿著馬鞭啪啪地抽打倒在地上的成田長泰的場面。
當時自恃出身名門的成田長泰,在上杉謙信參拜鶴岡八幡宮時,非但不行禮節,連馬都不下,被上杉謙信硬拉下馬一通虐待,真是架子沒擺成,還受了奇恥大辱。
據說鶴岡八幡宮與成田氏的淵源深厚,故成田長泰不以為然。不知此事件是否屬實,若果真如此,長泰未免有些迂腐及不識時務。不過不論真假,都能看出長泰與謙信兩人的關係已經交惡。恐怕像謙信這種自詡正義的名流對兩面三刀的成田家頗有鄙夷吧。
總之,在此事發生之後不久,成田家果斷再次跳反,第二次從屬於北條家。
誰知道到了1562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一年、高務實和朱翊鈞出生的前一年,成田長泰的嫡子成田氏長繼承了當主之位。
這位老兄第二年就耐不住寂寞背離了北條氏,與關東太田氏結盟,並且娶了太田資政之女阿珠,又表現出對北條氏對強烈的逆反,立場向上杉方傾斜。不過此時隨著相越同盟的深化,北條與上杉並沒有大規模的衝突。
然而就在北條與上杉達成和解後,兩家在領土問題上作出決斷,北條將成田舊領歸入上杉領。不知是不是因為領國問題,成田氏長卻在此後選擇了跟隨北條家,這次從屬在原歷史上一直持續到北條氏滅亡。
其間,成田氏長雖然曾經動過親近織田信長的念頭,但是隨著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的遇刺而煙消雲散。隨後幾十年,天下政局反覆,無論是名門武田、上杉、織田,還是隨波逐流的關東小大名太田、結城,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獨小田原城屹立不動,因此從屬於北條的成田家也經歷了一段平穩的發展期。
織田信長遇刺後,羽柴秀吉開始雄起,豐臣軍東征西討,除了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吃了點小虧之外,幾乎是所向無敵,一時天下幾乎盡收眼底,唯有坐擁小田原堅城的北條家維持著強硬的姿態。
在小田原被圍之後,北條家所有屬城絕大部分在很短時間內皆盡落城,要麼被攻破,要麼直接開城投降,唯有成田家的忍城作為一座並不算強大的屬城遲遲不破,反而取得了不少戰果。
這種局面,無論是對當主成田氏長本人,抑或者對整個成田家來說,都是一種奇特的狀態。成田氏在歷史上來看雖無特殊本領,但不得不說,這個頂著名門之後的小大名家族,能夠歷經百年飄搖而不倒,至少是具備一定政治敏感度和決斷力的。
而氏長作為家督,雖然器量、武藝、軍略、內政在後世人眼中皆屬平庸,但顯然還是懂得在對的時候親近該親近的人,一直把握著家中的大方向。
在二十餘萬豐臣大軍到來之際,成田家依附著僅有幾萬雜牌軍的北條氏,仍能保持冷靜堅決應戰,這本身就是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成田家的勇氣在戰國末期終於體現了出來。
在小田原之戰(指整個戰役之中,氏長與弟泰高等將支援小田原城,成田肥前守泰季、島田出羽守、今邑佐渡守、山田河內守、坂本將監、福島勘解等家臣留守忍城,並在後來動員了士兵、百姓等近三千人籠城。
秀吉令石田三成、長束正家水攻忍城,但成田氏派人悄然破壞,適逢天降大雨,堤壩決口,石田軍被淹死200餘人,這一戰也成為後來被稱為“戰下手”的石田三成的軍事汙點,兩軍兵力的懸殊卻用水攻,錯誤的進攻方式常被拿來恥笑,但其實水攻的進攻方針其實是秀吉決定的,而非三成的決斷。
不過成田的這股有些偏執的勇氣似乎不同尋常,事實上,成田氏長的本意是自己率主力部隊支援主家北條家,但一直在考慮暗通豐臣秀吉,並打算命令城代一門的成田長親及家老們在豐臣大軍開到時主動投城,以不抵抗之態度保全家名存續。
如果說北條氏作為最後一個抵抗豐臣政權的武家是愚蠢,那麼作為北條附屬的成田氏則更多的是無奈。從整體來看,歸順豐臣秀吉其實已是必然,但作為武士又不能有失體面,一仗未打就背上背信棄義的罵名,所以暗中操作,等待投降時機看似是個萬全之策。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成田家的主力大軍開走後,石田三成派出其副手、大藏大輔長束正家出使忍城。長束正家作為原織田四天王之一丹羽長秀的副手,此時早已是豐臣家的重臣,對於只剩區區數百兵力的成田氏完全看不上眼,態度極其高傲,言語之間表現出一副“你們若降,我們便留你們一命;若是不降,那就踩死你們這群螻蟻”的姿態,至於談判……你們配麼?
成田泰季在與長束正家的談話中被徹底激怒,憤而帶領著城內不到數百殘軍和百姓,與石田三成的23000人馬直接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