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裝置購買和人才引進行動可謂是轟轟烈烈,也吸引了很多歐洲國家的注意。
不過這對於西班牙政府來說已經無所謂了。要引進的這些人才和裝置能夠為西班牙的發展做出貢獻,自然也就不用擔心這些國家的反應。
更重要的是,英法德這些工業和經濟比較強大的國家,此時還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而葡萄牙、荷蘭等這些工業和經濟相對較弱的國家,他們又不可能對西班牙形成太大的威脅。
也正因為如此,西班牙的人才引進行動在得到部分國家的抗議之後不僅沒有任何收斂,反而還加大了力度。
西班牙政府還公開表示,西班牙的人才引進行動都是符合各國法律法規的。西班牙給這些技術人才和科學家開出的都是正常範圍內的薪資,也歡迎這些國家開出同樣的薪資和西班牙競爭。
其實說白了就是普里莫首相篤定歐洲各國在經濟危機中不可能花費太大的代價挽留國內的人才。
對於飽受經濟危機困擾的國家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整頓國內的經濟,挽救那些瀕臨破產的大型公司和企業,而不是將目光放在那些被拉攏的少數人才上。
對於各大國家來說,被挖走的人才終究還是少數。難道就要為了這些被挖走的人才去和西班牙爭個你死我活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而對於小國家來說,他們的行動也真的就只是抗議了。特別是對於在人才損失方面最嚴重的葡萄牙來說,他們甚至連抗議都要考慮到西班牙政府的態度,誰讓西班牙就是他們的鄰居呢?
西班牙引進人才的行為有多麼誇張呢?自經濟危機爆發開始到現在也只過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王室投入到引進人才方面的費用就已經超過了300萬比塞塔。
要知道,這只是引進人才方面的費用,還只是王室方面的開支。如果再加上政府引進的人才總數,西班牙累計引進的人才數量已經超過了2000人。
不過可惜的是,這2000多人中超過一半是那些普通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卡洛最期待的科研型人才只有不到500人。
而這不到500個科研人才中獲得二級院士稱號和待遇的也只有不到200人。雖然有些人是因為初來乍到的原因,並沒有給予太高階別的稱號和待遇,但這終究只是少數人。
按照皇家情報局方面的資料來看,這不到500個科研人才中,能有20人最終獲得三級院士的稱號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到底是科研人才,哪怕能力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優秀,卡洛也是相當歡迎的。
在這些人才差不多全部抵達西班牙之後,卡洛還親自出席了為他們舉辦的歡迎宴會,對他們的到來表達熱烈歡迎。
引進人才方面的花費終究是少數,購買裝置和企業的花費才是大多數。
這三個月以來,西班牙工業部門林林總總購買的企業加起來已經超過了30家,花費的資金已經超過了8000萬比塞塔。
目前購買企業的計劃還在繼續進行當中,未來幾個月的時間,工業部門的買買買還會繼續,並且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在經濟危機的烏雲當中,有一些歐洲發生的大事也值得注意。
首先是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德皇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以及毛奇元帥訪問俄國首都聖彼得堡,並且和俄國政府簽訂了一項秘密的軍事協定。
雖然卡洛並不清楚兩國簽訂的軍事協定具體內容,但根據歷史上三皇同盟的走向來看,此時德國和俄國簽訂的應當是共同防禦條約一類的協定。
而之前也提到過,已經變成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在外交政策上是不斷向德國靠近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普魯士贏得德意志爭霸之後,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已經成了不可阻擋的巨無霸。
奧匈帝國與其去和德意志帝國競爭,倒不如將目光放到東南歐,在巴爾幹半島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德俄之間的軍事協約最著急的不是英法,而是奧匈帝國。
雖然奧匈帝國也有西班牙作為盟友,但遠水解不了近渴。西班牙的實力也不是太過強大,在巴爾幹地區的爭霸上無法幫助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需要德國這樣的強大盟友,至少也要阻止德國和俄國的繼續走近,維持現有巴爾幹的局勢才能滿足奧匈帝國的需求。
此時奧匈帝國和俄國的矛盾還沒有那麼激烈,畢竟雙方盯上的地方都屬於另一個國家奧斯曼帝國。
在對巴爾幹地區問題的處理上,俄國和奧匈帝國都保持著相同的態度,那就是協同解決。
經濟危機爆發後不久,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公開訪問奧匈帝國。藉著這次契機,俄奧兩位皇帝正式簽署了《興博隆協定》,這也是兩國對於協同解決問題態度的再次肯定。
因為整份協定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在遭遇有第三國侵略危及歐洲地區和平的時候,協約雙方(即俄、奧)應當立即商討共同的行動方針。
說白了就是兩國之間互相妥協,從而應對其他國家干涉巴爾幹半島的局勢。
俄國在這份協定上主要防備的是英國人,而奧匈帝國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緩和局勢,防止奧匈帝國被外交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