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的遺書一經傳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所有參與北伐的將領都在思考。】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跟著先帝一起在草原上立下的功勞,如今的聖上還會承認嗎?】
【他們來北方征戰這麼一圈,難道就什麼好處都得不到嗎?】
【雖然魏王許諾,依然會對北伐的有功之臣按功行賞。】
【眾所周知,魏王重視文人,輕視武將。】
【如今魏王連自己的親妹妹都能刺殺,就會善待他們這些功勳武將嗎?】
【寧王遇刺的真相朝廷尚未查明,但所有人的內心都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藉此機會,你準備如何行事?】
洛塵也沒想到寧王居然這麼剛烈,一言不合就以身入局,用命將魏王拖下馬。
寧王的行為就堪比新三國演義中的龐統,故意送死來為劉備製造討伐蜀地的藉口。
寧王這人能處。
既然寧王以身入局,自己這邊也絕不能辜負了寧王的付出。
即刻發表檄文,為寧王報仇。
【你與趙王商議後,決定趁著魏王初步登基,天下未穩的時節,起兵謀反。】
【趙王在檄文中指責魏王昏庸無道被奸臣操控。如今先帝屍骨未寒,就在殘害手足。】
【先以莫須有的謀反罪殘害秦王,又以召見誘殺寧王。】
【魏王如此行為不僅讓天下的有功之臣寒心,更讓禮崩樂壞動搖國本。】
【趙王聲稱奸臣坐在京城,一分力沒出,就想剝奪自己的北伐之功。】
【若趙王想要謀反的話,早就在父皇駕崩的時候,就可以釋出假聖旨自立為君,何須將父皇屍骨送回京城,坐看魏王上位?】
【趙王李怡菲身為先帝二女兒,奉藩守分,自信無虞,但不幸被京城昏君奸臣所逼,不得不起兵反抗。】
【趙王強調自己起兵是為了清除奸佞、恢復祖制、維護國家穩定。】
【檄文最後,趙王承諾在勝利後將施行仁政,保護宗室和百姓的利益。】
【檄文發表當日,天下沒有人隨之響應,只有燕冀都督洛塵率軍十萬加入趙王陣營。】
【數日後】
【趙王向天下公開,自己和破虜侯洛塵育有一世子,名為李忠孝。】
【在趙王公佈自己已經有了世子後代後。】
【原本沒有響動的各方勢力,瞬間就給出了回應。】
【首先就是代州的寧王舊部,他們以誓要為主報仇的名義,起兵加入趙王陣營。】
【隨後就是駐紮在青州,兗州,代州等地的中央神策軍。】
【神策軍以先帝曾言欲立李忠孝為太孫為由,全軍擁立趙王繼位。】
隨著系統的推演。
洛塵眼前的國家地圖迅速塗上了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