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鍛錘不能滿足板甲的量產。
單純是因為板甲對材質的要求很高。
水力鍛錘固然能敲打出一塊鋼板出來,可整個過程要耐心細緻,且容易出現厚薄不均的現象,很難進行後續的塑形。
真正量產板甲的方式是軋機(渣機)和軋輥(渣棍)。
兩根軋輥旋轉,中間有一道縫隙,將一定厚度的鋼板遞進縫隙裡,藉助兩根軋輥旋轉的力量,將厚鋼板硬生生的壓薄。
羅曼在煤鐵鎮呆了半個月的時間。
在春天第三個月的時候,將軋機弄出來了——最原始的款式,手動版本的。
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因為材料不行。
材料是技術進步的基石。
如果鋼輥的強度、硬度、韌度、耐磨度不行的話,那就沒法壓出均質鋼板。
最後羅曼是用魔鋼作為鋼輥材料,才算是符合了要求。
之所以製造艱難,其一是羅曼對魔鋼的需求極大,沒有空餘,不然早就大規模打造魔鋼板甲了。
其二是羅曼潛意識裡沒往這方面想,他所具有的知識不涉及魔幻材料。
其三是軋機不止有軋輥,還有完整機架、傳動裝置、潤滑系統等。
這是一整套的技術概念。
也就是說,完整的一臺軋機足足幾噸重。
這算是羅曼製造的超小型軋機了,縮減了體型,否則十幾噸的重量下不來。
而那些大型軋機重達幾百噸都算正常。
在現在這個水力鍛錘都沒大規模普及的時代,它比高爐還先進,在某種意義上稱得上黑科技了。
當然,如果數百年前的那個古老帝國鍛造冶金技術真的極其發達的話,那就另說了。
畢竟羅曼也不能篤定在這個世界裡真的沒人藉助那些非凡材料開發出另一套的冶金體系。
反正不管什麼體系和技術,能用就是好技術。
某種意義來說,他開發出超級合金那樣的複合材料,其強度、硬度也未必比魔鋼山銅等非凡材料差勁。
這就叫化腐朽為神奇。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別說超級合金了,羅曼連冷硬鑄鐵材質的軋輥都弄不出來。
不過好在還是把軋機整出來了。
這也意味著量產板甲的基礎打好了。
最好是用冷鍛法——常溫鋼板經過軋輥的壓力直接壓成薄薄一層。
這樣軋出來的鋼板,無論外觀還是質量,都比熱鍛要強。
往後,羅曼會安排士兵,按小隊來到煤鐵鎮,由鐵匠測量體型,打造貼身契合的板甲。
優良的鋼板材料能極大降低鐵匠的失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