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的官職是一件有趣的事,官和職是分開的,“官”只是說明他可以領取俸祿,而“職”才有實際的權力。
宋代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僕射、六部尚書、侍郎、大夫、郎中、員外郎、卿、少卿等,在成為官階的名稱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不再擔任與官名相應的職務。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的根據,因此稱為正官或本宮,又稱階官或寄祿官。
而真正實職叫做差遣,差遣是指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又稱“職事官”。差遣名稱中常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字,如知縣、參知政事、知制誥、直秘閣、判祠部事、提點刑獄公事之類。也有一些差遣並不帶上這些字樣,如縣令、安撫使等。
話說宋江這個保定軍節度使,乃是武職最高官,品級上甚至高於太尉,可實際上半點權利也無。另一個濟寧侯就更慘,雖然徽宗皇帝大方的給他實封了千戶,可宋代的封戶也不過是按照一千戶的額度發錢罷了,每戶十五文,千戶也就十五貫,也就是說這個實封千戶就是每月能多領十五貫的俸祿。真正有些實權的,還是那個義勇軍的統制官。不過那個官職並不是朝廷正編,上不得檯面,所以宋江宋侯爺,是沒有資格登上朝堂議事的,只能是偶爾官家宣召才能上殿。
方臘造反,震驚了大宋上下,官家手忙腳亂之際,首先想到的是童貫,可童貫現在身在河北,手下軍馬尚未齊整,要南下剿匪還需要時日。這第二個就是宋江了,大宋民間風傳宋江是武曲星下凡,來保當今官家收復燕雲全萬世武功。徽宗皇帝信奉三清真道,對這些神鬼之事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對宋江更是高看了幾分。
不到一個時辰,殿前宮使奏報,保定軍節度使,濟寧侯宋江已經在殿下等候。官家大喜,急命宋江上殿。
宋江上得殿來給官家見過了禮,對今日徽宗皇帝宣他來為了何事心知肚明,這個時候除了方臘之事還能有什麼?
果然,剛剛君臣禮畢,官家就迫不及待開口問道:“濟寧侯,義勇軍南歸之後,這二月來休整可已恢復?能否上陣臨敵?”
宋江當即答道:“回稟陛下,義勇軍經遼國一行,傷亡甚重,雖是二月來整補了不少人員,可軍中刀槍弩具不足,如要上陣殺敵,沒有軍械只怕不能。”這個時候不討要些軍械之物,還待何時?義勇軍眼下最缺的也就是軍械,尤其是弓弩一類。
官家聽了渾然不以為意,大宋富庶,只要有人能上得陣,些許物資軍械算得什麼?立刻問道兵部、工部人等:“京中可有軍械之物?怎的尚未發往濟州?”
兵部工部有關人等上前奏道:“這等物品兵部庫房尚有,只是因為這兩月來大量物資徵調河北,準備北上事宜,還不及調發濟州。”其實哪裡是什麼來不及?實在是蔡太師重病,朝中童貫王黼專權,赦令所有義勇軍應當配發之物全部暫緩。
這個理由是無法搬上臺面的,也只能是找個藉口罷了。宋江也知道其中緣由,不過現在也不是追究此事之時,只要能拿到東西就好。
徽宗聽見是因為北伐事由耽擱了,也不便計較太多,下旨有司立刻將濟州義勇軍所有物資起運,不得延誤時日。就算他不下此嚴旨,這種火燒眉毛的時候,各部司相關人等也不敢耽誤,否則等義勇軍開赴了前線,為了短少物資之事再掉頭回來告上一狀,不管有理沒理,自己都要先脫上層皮!
既然解決了義勇軍的問題,現在就要談到剿賊之事了。官家直接問道:“濟寧侯,現在東南有賊子方臘作亂,聚眾十餘萬人為禍數州,你可願意南下平叛?”
宋江躬身而答,語言果決剛勁,“臣願為陛下剿平逆賊,保東南不失!”
徽宗皇帝大是欣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關鍵之時,宋江果然不負他的期望!
“好!下詔,封濟寧侯宋江為江浙宣撫使,率義勇先鋒軍即日南下平叛!”旨意一下,宋江跪下接旨。不過徽宗皇帝尚有些擔憂,義勇軍雖是威震天下能征慣戰,可畢竟人數太少,東南反賊已有十數萬之眾,只怕未必能敵。要是宋江出了什麼狀況,豈不是損了自己一個忠心臣子,就連福金也要怪責自己。
要說官家對宋江委實是不錯的,當然這也是要建立在能不能符合他的心願的基礎上。官家頒完聖旨,心中有些顧慮吩咐道:“濟寧侯此次南下,也不必著急剿滅賊子,只需控住局面,不讓賊勢壯大即可,等待朝廷大軍南下之後,再一同熄滅叛亂。”
官家的顧慮,朝中的大臣們也都想得到,宋江更是求之不得。方臘起事,宋江早便做好了準備,他的目的是藉此練兵擴軍,可不是不顧傷亡的平亂。
自家人馬不過五千,就算再訓練有素,對上人數十多萬的起義軍,就算勝了自己也要傷亡不小。這種事情他是不會幹的,他建軍可不是為了內戰,而是預備幾年後與金人交鋒的!就算官家不說此話,他也不可能真正賣命的死戰,現在陛下自己也開了口,更是給了他輾轉騰挪的空間。
徽宗皇帝能夠體恤義勇軍力,宋江也是有些感激,畢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官家對自己不薄,自己還整日想著如何顛覆這個國家!宋江心中有些愧疚起來,再次上前施禮:“臣謝陛下恩德,此次南下不敢說立刻剿平叛逆,但可保運河不失,將賊勢掌控在兩浙之內。”
徽宗皇帝點頭示意自己明白,要是義勇軍數千人能控制住不讓局勢惡化,也就算是大功一件了。
軍情緊急,朝會開得迅速無比,朝中數黨再沒有什麼相互拆臺之事,都是團結一心要先把方臘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