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說八層把握,可看他邊說邊搖頭的架勢,八層也只能變成六層。
謀士呂將站起身來朗聲說道:“聖公,眼下不能妄自猜測,首要之事便是探明敵情。百花、七佛二位將軍近十萬大軍在前,要先了解宋軍是怎麼潛進來的,這樣才能定下對策。”
楊八桶匠也附和道:“現在敵我不明,我軍應該安下大營,等查明敵情再做打算。請聖公速派信使前去七佛將軍處,問明情由再作定奪!”
“萬萬不可!”方臘正想答話,宗榮連忙站起阻攔,“聖公,我看宋軍人數絕不會多,否則怎會這麼輕易的知難而退,恐怕他們打的算盤就是延遲我軍北上,大家切莫中計!”
眾人爭議再起,你來我往各抒己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認為大軍行進,還是要小心謹慎,應該先探明敵情再行開拔。小部分人同意宗榮的看法,不可上了宋軍的當,應該立刻發兵北上!
大帳內爭論不休,方臘聽得頭疼不已。兩邊都是各有各的道理,他也無從判斷。不過小心謹慎一派畢竟佔了多數,早晨的莫名其妙的一場大敗,已經嚇破了不少人的膽,宋軍的威勢深深烙進他們心裡,潛意識中之希望離那支騎軍遠一些為好。
“都不要在爭了!”方臘終於打定了主意,“傳令原地紮營防禦,立刻派出信使前面聯絡七佛和百花,讓他們探明到底是怎麼回事,等信使回報之後再做定奪。”
方臘最後還是決定穩妥一些為好,早晨數千宋軍的襲擊就差點選敗自己十五萬大軍,要是貿然北上的話,下次遇見的是數萬敵人怎麼辦?還是先掌握敵情再做定奪罷。
小心謹慎是不會錯的,可他和永樂朝的大臣們偏偏忽略了一件事情,大軍尚不能上前,他的信使怎麼可能突破義勇軍的防禦,到得了方七佛的軍中。也許並不是忽略,而只是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畢竟這一群人,都不是軍中的出身,帶兵打仗也只是這兩月的事情。就算打過仗的,也不過是蜂擁而上只憑借勇力的那種亂戰而已。
今天早上進行突襲的是的確是義勇軍,是路仲達和吳家亮的兩營人馬。
昨天一陣騷擾拖住方七佛軍行進腳步之後,等敵軍立下營寨,宋江即刻收縮隊伍。重新分派軍馬,實施下一步的計劃。現在方七佛已經膽寒,在這裡原地駐留,看樣子是要等到自家大軍來到才敢向前進發,這正是宋江的目的。
他此行最大的戰略目的就是遲礙方臘軍的行軍速度,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去襲擊方臘軍馬大隊了。
宋江自己和徐爽所部留下以作疑兵,只派路吳兩營三千人乘夜南下,他們的目標是儘量騷擾方臘大軍,延遲方臘軍主力的速度。這是一招妙棋,同樣也是一步險棋,三千人深入敵後,要是出一點岔子被圍住,後果就嚴重了。
方臘軍的聲勢浩大,燈火綿延數十里,路仲達等人連夜起行,直走二十里後,就不需再派人探路,循著燈火就能尋到方位。兩營騎軍摸黑趕到方臘大隊前鋒兩側略作休息之後,天色就已經矇矇亮起。趁著敵人正在埋鍋做飯毫無防備之際,三千鐵騎馬踏聯營,一氣驅趕敗軍連奔十里,直到看見敵人已經做好防備這才回軍暫避。
這一仗打得酣暢淋漓之至,就連臨時定下這場襲擾戰的路吳二人,也沒有想到這隨便一衝就能得到如此戰果。其餘將士們雖是介於軍令不能喧譁,可臉上都洋溢著滿面笑容。大勝之後,按照宋江的計劃,三千人除留下數百精騎小隊,以便監視敵軍阻斷信使,其餘全部回師北上會合。
數百義勇軍騎兵,在方七佛和方臘兩軍六十里之間來回巡視,阻截著所有信使和小隊巡兵,一日下來斬獲也是不小。只可憐方七佛望眼欲穿,卻看不見聖公方臘一兵一卒上前接應!而方臘大軍收不到前方戰報,更加不敢輕舉妄動。
前後二十多萬人馬,奇怪的駐紮在原處,相互不能互通訊息。也不知對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身在何處!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釋出的章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