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軍令寫得隨意,但用詞有點意思……北軍明明是被徐輝祖的預備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趕緊想跑,但軍令裡完全沒有逃跑、退兵等字眼,只有“攻打”、“進擊”的說法。
朱高煦伸手拿回燕王軍令,揣進了懷裡,說道:“鄭公公返回中軍時,先去見一面邱將軍、朱將軍,確認他們也收到了燕王軍令。”
鄭和抱拳應答,便踢馬調頭。
朱高煦轉頭道:“事不宜遲,即刻傳令韋達,等中軍一到便從齊眉山撤走!傳令張武、雞兒,跟著我攻打浮橋!”
身邊兩個親軍將士道:“得令!”
殿後的那股人馬等大軍一走、肯定凶多吉少!朱高煦不想韋達留在山上殿後,所以才專門下了軍令。總有一個武將會倒黴,但朱高煦不希望是韋達……他本來是要和韋達聯姻的,結果徐王妃反悔,他對韋達隱隱有點歉意,不想坑之。
於是朱高煦率先帶領大股騎兵向北面迂迴。
眾騎奔出數里,朱高煦便見一小隊官軍騎兵在南邊,正向東北繞行。他回頭喊道:“陳大錘,帶一隊騎兵,把那邊的人馬拿下!”
“得令!”陳大錘道。
朱高煦又回望了一眼,心裡琢磨,平安向來狡詐,那股人馬是不是去傳令燒浮橋的?
他趕緊拍馬加快速度,瞧見了睢水小河的河岸,然後向東迂迴。
不多時,朱高煦已經看見了河面上的一排浮橋、在水波上微微地搖晃著,遠處並沒有火光,他頓時稍稍鬆了口氣。浮橋南岸,遠遠能看見一片帳篷,兩個方陣面對朱高煦這邊的馬隊擺開了。
朱高煦回頭喊道:“傳令親軍及王斌部,臨陣向右轉,迂迴背擊敵兵!”
眾軍漸漸靠近,這時朱高煦提起櫻槍,喊道:“殺!”
無數喊殺聲頓時大作!
大股鐵騎越過旱田的一道田坎,向官軍陣中湧了過去。官軍前兩排的步卒都拿著大盾、長矛,佈陣拒敵。朱高煦率眾靠近後,便忽然向右翼迂迴。
“噼噼啪啪……”陣中的絃聲顫響,許多箭矢從陣中拋射出來。
朱高煦聽到箭矢在耳邊嗖嗖呼嘯,便硬著頭|皮繼續跑馬。左手邊一個親兵正拉開弓弦,“砰”地一聲放箭,陣前立刻就倒了一面盾;那親兵在幾步的距離上平射,騎射箭法非常準!
這也是朱高煦下令向右包抄的原因,一般人都習慣左手握弓、右手拉弦。騎兵向右迂迴,便可以用弓箭橫擊左面的敵兵!
絃聲絡繹不絕,空中拋射的箭矢、騎兵騎射的箭羽像蟲子一樣來來往往橫飛,時不時有人被射傷了慘呼。
鐵蹄一片轟鳴,朱高煦已繞至官軍方陣側面,見前面一處地方長矛稀疏,便抓起櫻槍對準一個拿槍盾計程車卒投擲過去,櫻槍從上面飛下去,立刻傳來了一聲慘叫。
朱高煦拔出長刀,指著那邊喊道:“殺!”
騎兵紛紛洶湧而上,拼殺聲驟起,不一會兒那邊的人馬便一片混亂。朱高煦則率軍繼續向北麵包抄,很快官軍的一個方陣便被圍住了。
此時張武的人馬趕到,有一十二衝騎兵,人馬非常多!官軍這邊的兩個步兵方陣、很快被淹沒在大片馬隊之中。方陣瞬間被突破,騎兵沒有圍死官軍,卻是左衝右突,不斷分割其佇列,中間一片混亂,叫喊聲震耳欲聾。
朱高煦手握近萬騎,輕鬆殲滅了南岸橋頭的官軍,便先在河邊整軍戒備。
南邊偏西,遠遠地傳來了隆隆的炮聲。這裡地形平坦,地平線上閃亮的火光遙遙可見。北軍主力過齊眉山後,似乎開始與平安、何福的大陣接觸。
不多時,便有步騎出現在視線內。從很遠的地方看鐵盔和旗幟,便能認出是燕王的人馬,北軍帽簷比南方兵的窄。
諸部到了小河南岸,馬不停蹄陸續從幾道浮橋上過河。朱高煦等到韋達的人馬到了,趁後面的軍隊還沒到達河邊的空隙,也下令諸軍照行軍秩序,紛紛渡過了小河。
他騎馬走過浮橋,回望南邊,不禁有點唏噓。
時平安、何福的十餘萬大軍,很快便能與徐輝祖的京營精銳會合,兵力可能會超過二十萬!
北軍已經沒有了優勢,更兼長驅南下深入敵境、連續行軍作戰已近一年之久,情況隱隱有點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