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人口、錢財、器械等等方面,依然遠遠不如進入亂世時期其餘諸侯。
“有季常便足矣。”劉備答道。
夏侯博一輩子就沒統過軍,當遊俠,當錦衣司頭子還行,真將夏侯博放在戰場,與其相信他能保著劉備殺出重圍,還不如覺得劉備自行開潤成功。
“季常不妥……”
只是不等李基說完,劉備就往上拱了拱手,打斷道。“子坤難道忘了盧師亦在吳郡,有盧師在,何愁宵小膽敢犯境。”
這一句倒是將李基給說服了,無奈地應道。
“那便依主公的吧。”
劉備聽罷,臉上這才隨之露出了笑意,但又忍不住嘆息了一聲,道。
“子坤此去瀛洲,若是大事可為,那便盡力而為,若是事不可為,亦不必勉強,便是沒有瀛洲的金銀,只要有子坤在身邊,備亦自信可平定亂世。”
“是,主公。”
……
而縱有海船,遠去瀛洲也絕非是什麼易事。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即便李基的計劃是來年開春之後再出發,但卻也需要提前開始調動士卒,籌備一應出征事宜。
尤其是糧草,更是早早就開始運往幽州開始儲存,否則等到來年開春再運送糧草顯然已經來不及了。
除此之外,考慮到關羽率軍前往夷洲之時出現了大量暈船現象。
考慮到瀛洲的距離比夷洲要遠上不少,且需要儘可能地保障士卒的戰力,所以早早便開始組織士卒開始適應航行。
除此之外,李基還需要提前將吳郡接下來兩年的發展框架給定好,並且安排好一應輔助劉備的官吏,以免發現些後院失火的事宜。
這一刻,李基莫名體驗到了幾分原軌跡之中諸葛亮七出祁山的心態,不僅僅是需要為前方戰事所準備,後方更是需要小心佈置,以免出現了什麼差池。
尤其是糧種問題,此事遲遲未能徹底解決,無疑是讓李基有些為之發愁的。
此刻的吳會之地所種不乏水稻,但更多的還是除了水稻外的其他五穀。
皆因此時的水稻產量不僅難以與其餘五穀拉開明顯差距,且種植水稻的環境與條件也相對苛刻不少,因此不少農官都會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田地種植不同的糧種。
而在具體的種田上,論經驗別說是李基,就算是劉備等人都遠遠不如那些埋頭農耕的農官與老農來得豐富。
因此除了糧種之外,李基能夠一定程度輔助提供糧食產量的,也唯有是曲轅犁以及推廣肥料了。
只是,李基很清楚長江以南種田產量上的最優解是水稻!
而稻種問題,李基也從來沒有放緩過尋找的步伐。
可李基模糊記得一種名為“占城稻”的水稻在封建時代普及後,徹底改變了長江以南的種植生態,讓糧食產量產生了飛躍。
只是李基翻遍了相關記載以及地圖,在這個時代都找不到關於“占城”這個名稱的記載。
這種情況要麼就是“占城”這個名字還沒有出現,要麼就是“占城”離東漢太遠,所以並無相關記載。
(PS:這個時代有占城國,但由於語言不同,在大漢書籍上的記錄名稱是林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