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若猜到了這一層,似他一樣心機深沉的人,也差不多悟透了今天朝會的異樣。
今天的朝會,很可能是寇相和官家唱的雙黃!
「善。」
「寇卿不愧是三朝元老,此策頗為適宜。」
言談間,李傑掃了一眼臺下心思各異的百官。
如今,臺下百官們多半也猜到了這是一齣戲,李傑和寇準也知道百官們悟到了這一點。
但某些事一旦擺到了檯面上,接下來的發展就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阻止的了的。
這是默契,也是潛規則。
「然,內為此,外又為何?」
寇準隱約察覺到了機率熾熱的目光,不過,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自然是早有準備。
時至今日,風浪越大,他的地位就越穩。
大宋只有一片天,只有一人能夠呼風喚雨!
那人便是當今天子!
有陛下做後盾,再大的風浪,也無法動搖他的地位。
當然,前提是他不能有異心!
「臣以為,治外之法,當為開言路,啟民智!」
「開言路,一為新科進士採風之權!」
「臣懇請陛下授權,新科進士當有越級上言之便,當然,越級上言,乃是非常之事。
如若遇到捕風捉影之人,臣建議由監司處置其誹謗之嫌!」
聽到這裡,朝中的言官可謂是喜憂參半。
喜得是寇準提議廣開言路,此前,新科進士雖然也有采風之兼任,但到底沒有得到官方認證。
現在好了,寇準明確提出了此事,以後便有了合法性。
雖然新科進士的管轄權不可能歸於御史臺,但好歹也增加了一批言官群體,等於是多了一批潛在的盟友。
然而,喜歸喜,寇準後面提到的限制,卻是餘韻悠長。
換句話來說,寇準剝奪了‘新生言官們,風聞奏事的權力!
御史臺的御史們為何見人高三級?
歸根結底,根子便是出在風聞奏事上。
拋開事實不談,我想參你一本就參你一本,哪怕我沒有證據,也沒關係。
事後,若是查清所言為虛,風聞奏事者也不會因言獲罪。
這等權力,可大可小。
也正因為如此,御史也就成了各自黨派的喉舌,同時,御史名額也成了各方勢力爭搶的香餑餑。
當然,御史的權力大,選任的條件也很高,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當得的。
大多數能當上御史的,都不會輕易濫用風聞奏事的權力。
一如核彈,發射之前的核彈,威力才是最大的。
濫用風聞奏事,只會提前損耗自身的公信力。
雖然御史們不會濫用風聞奏事權,但萬一寇準提到的這條規則加到了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