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解決了富陽謝氏的事,沒過一會,李傑就移駕來到承明殿。
當李傑趕到時,兩府重臣已然等候已久,一番見禮後,寇準直接提起了今日的議題。
也就是高麗的事。
高麗希望大宋出面,調停高麗和契丹之間的矛盾。
“陛下,臣以為此事不宜答應。”
剛一開口,寇準就明確地表示了反對。
“哦?”
李傑眉頭一挑,直言不諱道。
“何意?”
寇準直言道:“契丹先後三次入侵高麗,雖然契丹是師出無名,但天禧三年的沱河之戰,契丹損失不小。”
“此後,高麗雖然以稱臣納貢為代表,贏得了短暫的和平,但契丹和高麗的關係卻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日後,契丹和高麗,仍有一戰!”
“另外,我朝剛剛同契丹簽訂了新的盟約,此時出面,難免會觸碰契丹人的底線。”
聽到這段話,李傑的確有些意外。
寇準,從來都是主戰派,而現在,寇準卻主動揮起了中立大旗。
少頃,李傑暫時壓下心頭的疑惑,轉而將實現落在了王欽若的身上。
眼見官家點了自己的名,王欽若連忙回道。
“寇相之言,實乃老成謀國之言,臣附議!”
緊接著,李傑的目光又依次投向了呂夷簡、任中正、曹利用,以及張士遜。
“臣附議!”
“……”
“臣附議”
結果,幾人的恢復幾乎是如出一轍。
直到視線落在了曹韋那裡,李傑方才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臣以為,大宋或許可以出面,調停一二。”
聽到這話,李傑的目光仍然停在曹韋的身上,曹韋見狀,開始解釋起來。
“古者有外虞(患),則以夷狄攻夷狄,此為中國之利也。”
“我朝雖大敗契丹,令其損兵折將,然,契丹國土廣袤,又休養生息十數載。”
“河北一路一戰,契丹固然大敗,但未傷其筋骨。”
“而近北之地,如黑水女真、高麗等處,舊皆通中國,或可募人往來,誘之來朝,行以夷制夷之策。”
“朝廷若詔高麗,則必為我所用,若得高麗,契丹縱有再起南下之意,必不敢盡眾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