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晚唐至今,陝西沿邊地區的民眾所食之鹽,基本以青白鹽為主。
並且因為靠近西夏的緣故,青白鹽的價格始終很穩定,淳化年間,一斤青白鹽大概十五文左右。
至今,幾十年過去,青白鹽的價格仍在十五文左右波動。
反觀解鹽,即使宋廷令商賈入中解鹽,加上運費等開支,一斤解鹽的價格也要二十五文左右。
十文的差價,看似不高,但鹽是生活的必需品,二十五文和十五文,價差接近一倍。
邊地的邊民,日子過得本就不富裕,很多邊民都無法接受一斤十文的差價。
十文的差距,也是丁謂等人忽視的緣由所在。
十文?
對於邊民而言,這個數字代表著什麼,他們壓根就不知道。
區區十文錢而已,完全無關大局。
一斤鹽二十餘文,難道還不夠便宜嗎?
“運鹽之費,行百里,陸運每斤四錢,水運每斤一錢。”
“環州距解州千餘里,全程幾乎皆是陸運,若商人請解鹽的價格定在12錢一斤,每斤鹽的運輸損耗當在十幾錢一斤。”
“如此,環州之民夠鹽的價格當在三十文左右一斤。”
“諸卿可知,三十文一斤與十五文一斤的區別?”
眾臣聽到這話,頓時陷入了沉思。
官家為何偏偏要以環州為例,從解州運往環州,每斤鹽的價格確實要加十幾文。
可環州之民,沒必要以解鹽為生啊?
商人也沒必要於環州賣高價鹽。
一切如常,不就行了?
商人請的解鹽,完全可以賣到其他地區。
青白鹽的便宜是相對的,邊地那邊便宜,因為西北邊地離西夏近,一旦離開了邊地,青白鹽也就失去了價格優勢。
因此,解鹽是不愁銷路的。
‘難道官家要重啟禁鹽之策?’
一念及此,丁謂不禁暗暗叫苦。
昨日雷押班也沒提到這一點啊!
禁鹽?
官家不知淳化年間禁鹽的惡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