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海陵縣。
西溪鎮。
早在漢唐時期,西溪便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到了五代至宋,西溪更是成了鹽業重鎮。
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多以鹽業為生。
西溪鎮的面積並不大,只有千餘戶人,每到春夏之交,站在十數里外,便能看到鎮上飄起的濃煙。
雖然西溪產的是海鹽,但和後世曬鹽法不同的是,如今還是以煎鹽為主。
即先暴曬成滷,然後再以火煎之成鹽。
鹽戶的日子過得其實很苦,不論是攤曬,亦或者是噼柴燒火煎鹽,都是重體力活。
YY
唯一值得告慰的,大概只有不愁食鹽之苦。
這一天,恰好是煎鹽之日,西溪鎮周邊煙霧鳥鳥,東南風一吹,鎮上也是一股子濃煙味。
鎮上的一處小院裡,范仲淹正捧著一本《論語》,細細品之。
聖人之言,微言大義,縱使他早就對此書滾瓜爛熟,但每一次重讀,亦有別樣的感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外如是。
讀著讀著,范仲淹忽然聽到院外傳來一道熟悉的笑聲。
“哈哈。”
“希文,希文,快快開門!”
張綸是范仲淹的上司,這聲音,他自然不會陌生。
旋即,他放下書本,連忙走到門口,迅速開啟了院門。
“使君,今日怎地來了?”
范仲淹和張綸很是熟悉,兩人見面,一些不必要的俗禮,自然是能省則省,所以,他只是虛引一番便將張綸請進了屋。
(使君,是太守、刺史的別稱,到了宋代,一般用來稱知州,知某軍事之類的官員)
“哈哈。”
張綸爽朗一笑:“希文啊,今日我可是給你來報喜的。”
報喜?
這喜從何來啊?
范仲淹不明就裡,他仔細想了一圈,也沒想到會有什麼喜事。
他不過一個小小的鹽稅官,近日治下又沒發生什麼大事,怎麼會有喜?
看到范仲淹迷惑不解的樣子,張綸笑了笑,而後一伸手,跟在他身後的僕人立馬將一封黃麻詔書遞到了他的手上。
緊接著,張綸將誥命交到了范仲淹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