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毅來到書案之前,提筆在紙上寫下了一首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京城,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便是你能否掌握我儒道殺伐神通的關鍵,若你能參悟其中真諦,便可以自然而然的掌握儒道殺伐神通!”魏毅將紙張交給了杜少陵,說道。
這首詩本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
但此詩卻是藉著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
把菊花比作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
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表明了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也透露出了自己的反抗意念。
其實,魏毅想讓杜少陵掌握殺伐能力,只需要心念一動,
便可以直接賦予他“妙筆生輝”這個神通的能力。
但魏毅需要測試一下,這杜少陵有沒有與自己一樣的鬥爭和反抗精神。
而這也正是他需要的志同道合之人。
面對王權的腐敗,世道黑暗,面對欺壓與不公,是否願意去反抗,有勇氣去反抗。
只有這種人,才配得上使用自己的殺伐神通,與自己並肩作戰。
共同對抗天人教,對抗這個時代,對抗王權,甚至是對抗天地。
以他對杜少陵的瞭解,他應該是有的。
只是有多少,那就要看這首詩對他產生的共鳴有多強烈了。
果不其然,當杜少陵看到這首詩的瞬間,那雙眼睛頓時變得無比矍鑠,無比明亮。
眼神中湧動著某種複雜而又觸動內心的情緒。
魏毅也立刻看到許多金色光點,從杜少陵身上融入自己的識海之中。
這說明杜少陵看懂了這首詩的意境,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看完這首詩,杜少陵的目光不禁又看向了魏毅,目光堅定的點了點頭。
透過這首詩他能夠看出魏毅的宏圖大志,看出他的宏願。
事實上魏毅的很多詩詞,都已經說明了一切。
而這首詩只是更加的圖窮匕見,更加的直接。
面對這昏庸無道的王權,奸佞當道的朝堂,一味的不滿和抱怨沒有任何意義。
只有親自去改變,去撥亂反正,去撥雲見日。
開創那朗朗乾坤,才能真正的不負自己的才華與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