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森的說法讓方以智和顧絳一時間都沉默了下來,過了一會兒,顧絳才道:“以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各種史料來看,周朝的分封,確實是和大木說的很像。只是如今要繼續推行這樣的‘先王之道’,卻極為困難,幾乎就是不可能。往北方,過了長城,先不說如今我們根本就無力去和那些北胬打,就算能拿下來,他們的土地也無法種糧食,無法養活更多的人口。往南,也頗為不便。自從周朝之後,雖然不再封建了,但是江南,嶺南還是漸漸的開闢出來了。只是如今南方也都是農耕之族,人口也不算少了。天下已經沒有能行如同周朝那樣分封的土地了。”
“天下還有的是這樣的土地。”鄭森道,“自大員向南,有數以千計的島嶼,其中很多島嶼都不亞於大員。當然,最大的幾個島嶼,比如呂宋,爪哇什麼的,都有了土人的國家,或是有了那些泰西人。不過泰西人在這些島嶼上佔據的位置也很有限,只是幾個港口而已。而且他們和我們相比還有一個巨大的弱點。”
“什麼弱點?”顧絳問道。
“人太少。”鄭森不太在意的回答說,“泰西那邊和我們不同,他們其實並沒有出現‘四海無閒田’的狀態。這些年來三天兩頭的鬧瘟疫。大瘟疫一發生,弄得不好,就能讓他們死掉數以千萬計的人。他們如今跑到亞洲來,主要也就是為了賺錢而已。並不在意與移民。如今整個南洋的泰西人加在一起,怕也不過一萬人。真的要比移民,他們是比不過我們的。我大明土地雖廣,但是人口卻不斷增加,若是土地不能增長,就算豐年還勉強能承載這些人口,到了災荒年月,卻完全承載不起了。所以從長遠看,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要不斷地開闢出新的疆土。足以承載移民的疆土。”
“漢武帝開邊可是被後世史家指責的。”顧絳道。
“武帝開邊,開出來的卻都是不太適合耕種的土地,自然會有問題。”鄭森不以為意的回答道。
“若只是開邊移民,為什麼一定要封建呢?”顧絳又問道。
“因為天高皇帝遠,”鄭森笑道,“軍政命令不能及時。而開邊的地方軍政變故比多,一定要有人有決斷的權力。而這人要是有了這樣的軍政財決斷的權力,這不是諸侯還是什麼呢?況且無論什麼樣的制度,只要能使得華夏之民獲利,便是好制度。”
雖然對於鄭森將仁義道德解釋為最好的增加競爭力的方式並不是太滿意,但是顧絳和方以智在討論之後,卻也不得不承認,這至少是很可行的一種解釋方法。
於是鄭森便趁機提出,希望兩人能幫著自己為《物種起源》做一個解說。
“免得那些笨蛋,亂作引申,反倒害人。只是小子一來才疏學淺,二來也沒什麼時間,光靠自己做這事,怕是很難。不知二位先生可願意幫小子為此書做個解說。”
顧絳聽了,想了想道:“這書確實是需要一個解。只是這書如此宏大,解說起來也小不了。古今史料的考證,剖析都很費工夫,非是一日之功。大木可等得了嗎?”
鄭森聽了,笑道:“這是自然之理,如何等不得?況且二位先生還有舉業,更是不能耽擱。這解說倒是不急。”
“若是和這書的解說相比,舉業算不得什麼。”顧絳笑道,“天下中舉業的人多如牛毛,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倒是為這書做解,必有千秋萬代之名。”
“大木,我們既然到了大員,我想要看看你們的船,寧人也想要走走,看看你是如何治理地方的。你看可否?”方以智突然說。
“這當然可以。北港北邊有一個專門造捕鯨船的船廠,密之先生可以隨便去看看。若是不怕暈船,我還可以安排密之先生乘船去看捕鯨。至於寧人先生——”鄭森遲疑了一下,然後道:“這島上如今出草的生番雖然少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而且山林之中多有疾疫。先生若要去鄉村,入山林,就一定要有軍隊跟著,一舉一動也要聽保護先生的軍人安排。不知道先生可同意?”
“這卻不是問題。客隨主便,自然聽大木安排了。”顧絳回答說。
……
數日之後,方以智觀看捕鯨歸來,回到賓館,剛剛坐下,便聽到外面又有馬車的聲音,抬頭一看,卻看到顧絳正從外面回來。
“寧人,你如何黑了這麼許多?”方以智看著顧絳曬黑了的臉笑道。
“你還不是一樣。”顧絳一邊說,一邊在方以智旁邊坐了下來,道:“不看不知道,原來天下還有這樣治理地方的做法。”
“怎麼?你看到什麼新鮮事情了?”方以智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