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夏外交部副部長吳克善的建議,準噶爾汗巴圖爾與群臣反覆商討向華夏購買步槍一事,尤其在步槍的價格和交換的物品上,他們甚至不惜用戰馬交換步槍。
購買步槍的使者離開塔爾巴哈臺的時候,遠在天山以南的葉爾羌汗國,國內也在悄悄發生著一絲不為外人所知的變化。
葉爾羌汗國是蒙古東察合臺汗國後裔建立的,但汗國的國情、人口,已經與原先的東察合臺汗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不同,就是恐怖教滲透入葉爾羌汗國,並且與汗國的上層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已經影響了汗國的走向。
當年烏茲別克昔班尼汗率部大舉南下,東察合臺汗國馬合木汗戰死,幼子賽依德被擒,長子滿速爾汗在吐魯番繼位。
賽依德在河中地區歷經輾轉,最後在巴布林汗的支援下,建立自己的軍隊,並打敗盤踞在喀什噶爾附近的杜格拉特人首領阿巴拜克,建立以喀什噶爾、葉爾羌、于闐、英吉莎、阿克蘇、烏什六城為中心的葉爾羌汗國。
賽依德一直忙於征服六城地區,所以並沒有入侵大哥滿速爾的東察合臺汗國殘部,但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只剩下吐魯番、哈密等幾處綠洲,已經喪失了擴張的人口基礎。
直到第三任汗阿不都克里木時代,葉爾羌汗國方才征服了吐魯番、哈密等地,東察合臺汗國正式滅亡。
隨著葉爾羌汗國四處擴張的,還有來自西方的恐怖教。
先是撒馬爾罕聖裔麥赫杜姆的第七子伊斯哈格來到喀什噶爾,並且迅速在喀什噶爾、葉爾羌、于闐、英吉莎、阿克蘇地區傳播恐怖教,由於狂熱的信徒多是黑衣黑袍,所以被稱作“黑山派”。
伊斯哈格有三個兒子:庫特布丁、沙赫巴茲和葉海亞,其中沙赫巴茲早年死於阿克蘇。伊斯哈格回到撒馬爾罕後病故,指定幼子葉海亞為繼承人,但葉海亞當時太過年幼,便由伊斯哈格生前的好友烏爾圖什代行其責。
烏爾圖什和葉海亞相繼擔任葉爾羌汗國宮廷的國師,葉海亞就是著名的夏迪和卓。
大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4年),夏迪和卓病故,其幼子歐拜杜拉成為新的和卓,黑山派依然與葉爾羌汗阿布都拉哈保持密切合作。
來到葉爾羌汗國傳教的,還有聖裔麥赫杜姆的長子艾敏。支援艾敏的信徒,都是身著白衣白袍,故稱為“白山派”。
艾敏去世後,其第四子優素福來到葉爾羌汗國接任和卓,繼續傳承白衣聖教。
由於白衣派來到葉爾羌汗國之前,黑衣派已經在喀什噶爾、葉爾羌、于闐、英吉莎、阿克蘇、烏什六城紮下根基,特別是國故葉爾羌城,更是黑山派和卓的天下。
優素福避開葉爾羌汗國的西部中心,帶著信徒來到哈密,並且在當地娶妻生子,傳播白衣聖教。
因此,葉爾羌汗國的恐怖教,基本上分作兩派:西部中心地帶,黑山派佔據絕對優勢;東部偏遠的吐魯番、哈密,則是白衣派的的天下。
葉爾羌汗國內部紛爭不斷,但黑山派與白山派的勢力範圍,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直到阿布都拉哈繼承葉爾羌汗位。
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葉爾羌汗阿黑麻去世,為了爭奪汗位,繼承人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汗王幾度易手,葉爾羌汗國急劇衰落。
大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葉爾羌汗國東部的吐魯番總督阿布都拉哈,趁著葉爾羌內戰的機會,舉國西征葉爾羌,奪取葉爾羌的汗位,重新統一葉爾羌汗國。
優素福在吐魯番、哈密傳播白衣聖教的時候,一向與阿布都拉哈關係密切,阿布都拉哈奪去汗位,優素福看到了擴張白衣派的機會。
優素福和卓帶著兒子希達葉圖拉,及時來到國都葉爾羌城,但黑山派和卓夏迪牢牢掌控著葉爾羌城的信徒,針扎不進,水潑不進。
阿布都拉哈初來葉爾羌城,也需要黑山派的支援,所以他拒絕了優素福的白山派。
無奈之下,優素福父子來到喀什噶爾,轉而支援喀什噶爾總督、阿布都拉哈的長子尤勒巴爾斯。
黑山派與白山派對教徒的爭奪,進入白日化階段。
既然優素福帶著白山派進入黑山派的傳統領地,黑山派自然不甘落後,歐拜杜拉和卓以眼還眼,立即派出傳教人員進入吐魯番、哈密地區。
殊死搏鬥。
不僅黑山派和白山派,葉爾羌汗國的上層也是明爭暗鬥。
阿布都拉哈年輕的時候是一位明主,但征服了整個葉爾羌之後,生性多疑的性格逐漸暴露出來,他既不信任宗室,也不信任大臣,總是不斷用新貴替代失寵者。
上層統治集團對阿布都拉哈的專權日益不滿,失寵的貴族紛紛離開葉爾羌城,轉而支援他的長子、喀什噶爾總督尤勒巴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