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鄧同書的口中,高祿得到比漢清部傳來的更準確的訊息。
當年大明下詔降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封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從二品,世襲,掌銀印,莫登庸卻是玩弄兩面手法,對大明自稱都統使、對內繼續稱帝建元。
安南國內對莫登庸非常不滿,稱其為國賊。
次年八月,莫登庸病逝,莫氏宗室爭權內訌,國勢日衰,此後便長期處於防禦地位,屢遭黎軍進攻,最後困守與大明接壤的高平,依靠大明的支援,勉強保住高平,但失去了與黎朝抗爭的實力。
黎朝舊臣阮淦遍求黎氏子孫,在哀牢立黎昭宗少子黎維寧為帝,建元元和,是為黎莊宗,宣佈恢復黎朝,進據清化與升龍的莫朝對抗。
安南國陷入數十年的內亂,不僅黎朝與莫朝之間有戰爭,百姓衣食無著,紛紛揭竿而起,成為左右局勢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征伐莫朝、鎮壓百姓的過程,原先居於統治階層中心的清化權貴集團,再次掌握朝中大權,他們打著“尊奉黎室”的旗號,逐漸將黎朝的大權掌握手中。
阮淦受封“尚父太師興國公”,徹底掌握了黎朝大權,黎帝從此淪為傀儡,廣南阮氏因此崛起,阮淦就是廣南國名義上的第一代君主。
阮淦權傾朝野之時,對年青的鄭檢十分器重,並招為東床快婿。
鄭檢逐漸進入權力核心,阮淦死後,鄭檢繼承了他的官職,掌握黎朝的軍政大權,受封為諒國公,把持黎朝大權,“凡事均可便宜裁決然後上奏”。
鄭檢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處處排擠阮淦之子,阮淦的長子、官居左相的阮汪,備受鄭檢打擊,最後被迫害致死;次子阮潢惶惶不可終日,稱病退隱仍不足以消除鄭檢的戒心,便姐姐玉寶向姐夫鄭檢提出請求,願意去南方百姓暴動頻繁的順化,這才逃離鄭檢的魔掌。
阮潢在順化、廣南地區建立廣南國,與北方黎朝分庭抗禮,阮潢就是廣南國的開國君主,名義上的第二代君主。
廣南國第四代君主阮福瀾,自稱“功上王”,臣民稱之為“上主”,今年三月十五日病逝,如今的廣南君主是阮福瀕,也是第五代君主,自稱“陽陽郡公”,臣下稱為“賢主”。
北方的黎朝,自從鄭檢把持朝政後,黎氏再也沒能恢復親政權,完全淪為鄭氏傀儡,鄭氏被稱為“鄭主”,黎朝出現罕見的“一帝一主”並存的局面。
自翼郡公鄭檢後,歷經俊德侯鄭檜、平安王鄭松,現在把持朝政的,是清都王鄭?[。
黎朝鄭主以升龍為國度,軍隊稱為北軍,阮氏廣南國以順化、廣南為中心,軍隊稱南軍,北軍與南軍在靈江、蘭江一代,多次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趙烈的臉上,隱隱先出一絲蔑視,“現在的安南,主要是黎朝鄭主與廣南國阮主在對持,而莫朝卻是退居高平的彈丸之地?”
“將軍明鑑,”鄧同書道:“廣南國雖然與黎朝發生過多次戰爭,但幾乎每次都是黎朝入侵,我主都是被迫自衛……”
趙烈嗤之以鼻,阮氏採取守勢,是因為實力不濟,如果阮氏佔據實力上的優勢,豈能不打黎朝的主意?難道不想著統一安南?
現在已經不重要了,華夏的天命軍已經進入安南,北方黎朝的鄭氏、南方廣南國阮氏,都不是什麼好鳥。
“鄧大人似乎忘了,莫朝、黎朝和廣南國,都是大明的十三宣撫司,現在應該是華夏的十三宣撫司了,未經華夏認可、冊封,誰允許你們立國了?”
“這……”鄧同書支吾片刻,道:“只有莫登庸接受了‘安南都統使’的頭銜,所以莫朝一向與大明走得近,莫氏後人,無論在安南內部如何自封為王,對大明一直自稱‘安南都統使’……”
趙烈怒道:“彼時莫登庸是安南之主,莫登庸受封難道不是代表安南?”
鄧同書卻是面不改色,“莫登庸不過是篡奪黎朝……現在黎朝已經復國,莫氏豈能代表整個安南……”
趙烈待要發怒,想起劉宗敏的囑咐,嘆了口氣,道:“鄧大人回去之後,不妨將本將的意思告訴阮主,本將相信,阮主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鄧同書待要反駁兩句,又想起自己的使者身份,為賢主與華夏的天命軍將軍傳言溝通,似乎更加重要,再說,這是第一次接觸到華夏的天命軍,確定了他們的身份,今日出使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如果賢主有什麼要求,以後還有會談的機會,第一次千萬不要惹怒了天命軍的這位將軍!
“如此,下官先行告辭,下官一定向賢主傳達將軍的意思!”
“鄧大人請!”趙烈也不起身,只是伸手做個“請”的姿勢。
鄧同書回到城南大營,立即求見阮福瀕,將華夏天命軍的訊息一五一十說了,阮福瀕起初還是驚喜參半,畢竟不是北軍的援兵。
但聽到高祿的話,臉色立即就綠了,華夏這是要恢復莫朝時代的臣屬,而不是接受黎朝、廣南為藩屬國。
華夏會像大明永樂帝那樣,採取武力征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