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還準備設計專門的軍旗,雖然現在用不上,但是,一旦與朝廷分道揚鑣,為了與朝廷的軍隊區別開來,便是軍旗啟用之時。不過,這中間還會有許多事情,比如,旗號、口號等,問題還有許多,暫時都不能決,還是先放到一邊。
再一個讓他憂心的便是匠作坊,現在的匠作坊,不僅規模太小,人數太少,房子太老,而且沒有統一的規劃,基本沒有明確的分工與職責。
匠作坊的發展方向,將是軍器的專門生產工廠,真正的研發單位,需要與生產工廠分開,以節約研發人員的時間和精力,至於兩者之間密切關係,可以作為鄰居,甚至放在一牆之內也無不可,但生產者與研發者必須獨立,以免牽扯不必要的精力。
當然,這僅僅是遠景規劃,現在的李自成,並沒有足夠的財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和強大的控制力做為保證,一切都是空談。
現在的匠作坊,除了協助製造玻璃等奢侈品,幫助西寧軍賺銀子,主要精力還是在西寧步槍的製造上,這才是李自成的當務之急,如果有了足夠的步槍,他至少可以整合整個大西寧地區,改變西寧地區“四戰之地”的窘境。
要改變西寧地區的窘境,與西寧隔著分水嶺的河西走廊,就是繞不過去的坎,他再一次想到了這個曾經令漢民族魂牽夢繞的狹窄走廊。
河西走廊是非下不可,關鍵的問題,是他沒有做出決定,究竟是自南向北逐步推進,還是直下甘州,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逐步推進的最大好處,可以各個擊破,並及時、充分吸收各個衛所的給養,提高西寧的體量,縮小與朝廷之間的差距,而問題就是,這樣會延續很長時間,萬一朝廷發現端倪,而西寧又沒有拿下河西走廊的所有衛所,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加上西北的蒙古餘孽,這樣的威脅李自成絕對承受不起。
直接拿下甘州,充分利用甘州的中心和領導地位,迫降其餘的衛所,倒是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了東北方向的後患,可以將主要兵力投放到南方,即使與朝廷對峙,壓力也會減小。
不過,這樣也有兩個問題,一是實力問題,以西寧軍現在的數量和實力,能否一具襲佔甘州而讓附近的衛所來不及救援,甘州是陝西行都司的治所所在,本身有五個衛的編制,無論現在有多少士兵,總會比其餘的衛所強些,士兵的戰鬥力恐怕也不是其它的衛所可比,西寧軍能一口吞下嗎?
另一個問題,便是道路問題,西寧與甘州,中間隔著涼州衛、永昌衛、山丹衛,絕對不可能從這些衛所的土地上奇襲甘州。
西寧衛的西北方向,倒是與甘州直接接壤,據曾經駐守此地的秦大年回報,有一條叫做“大斗拔谷”的通道,可以直達甘州,可惜這一片土地,只是名義上屬於西寧衛,實際上早就被蒙古人麥力幹佔據,他的勢力,一直延續到大通河的中游,為了保護新設立的北川縣,李自成將第三百戶秦大年部駐紮在此地。
指望麥力幹借道是不可能的,上次巴雅爾攻打三角城的時候,就有一半騎兵來自麥力幹部,雙方已經有過戰鬥和傷亡,如果西寧軍攻打甘州,他能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借道就不用想了。
如果要從大斗拔谷攻擊甘州,則必須先行蕩平麥力幹部,即使西寧軍有這個能力,這樣打大動作,勢必會引起臨近的甘州主意,再要奇襲甘州,也就不可能了。
是先打甘州,還是先打麥力幹部,除了對方的軍事實力外,還有一個民族感情問題,至少在激發士兵戰鬥力的時候,會存在差別。
從心理上說,“攘外必先安內”有些讓人受不了,至少有賣國的嫌疑,但要具體而論,如果不能整合內部,便不能集中力量對付外部,而外部侵入和威懾的力量,通常都是十分強大,非集中整個民族國家的力量不可。
以後世的大明來看,“明亡清興”是傳統的說法,實際上大明並非亡於滿清,至少不是直接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如果不是大順、大西政權,還有多如牛毛的陝西盜賊消耗了大明的糧食、軍隊、壯丁,將京師附近方的北五省鬧得烏煙瘴氣,大明能不能守住山海關和大同一帶的長城關隘,還真說不定,如果大明能多堅持數十年,明清之間最終會不會出現逆轉,誰也說不準。
體操王子李寧說得好,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本質上並不是割據勢力,
而是一群災民,他們起兵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能吃飽肚子,能在亂世活下去,這是百姓的最低生活要求。
滿清的興起,加上當時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氣溫偏低,降水偏少,陝西出現大面積災荒,所以說,大明亡於天災**,當然這個**也包括士大夫階層的短視和自私。
如果大明能多堅持數十年,待小冰河期一過,北五省恢復風調雨順,滿清能否在關內站穩腳跟,恐怕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