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初八,家中暫時安生了,李自成又開始忙碌起來,先是去了一趟匠作坊,雖然明知道M1841暫時不會有什麼喜訊,他還是要投入自己的關注,也是給匠人們一種壓力,實際上,新元期間,匠人們只有三天假。
木匠與鐵匠還要合理打造麴轅犁,特別是鐵匠,還面臨著冶煉優質鋼鐵的任務,人手又不多,想要閒下來都不可能,不過,李自成給出的酬勞也很優厚,與以前窮得沒褲衩的日子相比,他們極度害怕再回到從前那種生活,對新元假日的期待,反而淡了許多,儘管從初四就開始加班加點,他們仍然幹得熱火朝天。
李自成最急的還是玻璃的生產問題,如果夏景和冬涼說的是真的,西海中沉積了大量的天然鹼,則製造玻璃的原料,已經全部齊備了,至於玻璃廠,李自成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後決定放在虎頭山,也就是陳有道的大土司府附近的那一系列山峰。
虎頭山出產砂子、石灰石,只要將天然鹼運過來即可,更重要的是,虎頭山遠在西寧之北,無論是從西面來的蒙古人,還是可能從東面來的朝廷大軍,就難以及時到達虎頭山,更不會看上這塊不起眼的土地。
將來生產出玻璃,可以沿著北川河,從水路運往西寧。
為了考察地形,李自成親自去了一趟虎頭山,玻璃乃是絕密的商品,不僅要提防朝廷與蒙古人,也要防著商人和當地的百姓搗亂。
虎頭山坐落在北川河西岸,朝向北川的方向,有一個巨大的“C”型開口,北面幾乎達到北川沿岸,南面距離北川岸邊,也不過數里,幾乎是一處封閉的結構,如果在此建一道山牆圍起來,則可以形成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
這樣的地形,正是李自成需要的,山坳裡數戶居民,被強行遷出,重新給他們建房,劃分耕地,而他們原先的住房,恰好騰出來安置匠人和護衛計程車兵。
上次李自成離開虎頭山的時候,就留下了一部分士兵,現在又加入了兩名親兵進去,算做是自己的眼睛。
回到西寧,已經是正月十三了。
西寧已經逐漸開始恢復它固有的慣性,軍政人員已經做好準備,隨時準備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之中,就連西寧女校的學習們,也是陸陸續續返回西寧,準備開始新一年的開學事宜。
但積雪尚未完全消融,草地上依然積著冰,硬得狗頭似的,暫時還無法開墾耕地,府裡縣裡,暫時只能做好登記人口的先期事宜,將去年未完的工作進行下去。
不過,匠作坊中的燒烤匠們,已經全部行動起來,大部分都是趕赴虎頭山,只有夏景和冬涼帶著一隊士兵,去了西海,準備撈取天然鹼。
新年的工作千頭萬緒,整個新元假日,李自成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從拜年到迎娶孫夢潔,再到匠作坊,這些事情儘管安排妥當,他還沒有空餘的時間,為西寧尋找新型作物的事,又面臨著選擇。
要不要派人去尋找紅薯等新型作物的問題,他思索良久,最終還是決定派出自己的人手,原本指望著穆青山,但穆青山是商人,什麼時間去江南還說不定,就是去了江南,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絕不會集中力量幫著尋找。
這些新型的作物,可是李自成的命#根子。
西寧的糧食,一定要給自給,李自成才會放心,當然,僅僅自給還遠遠不夠,如果西寧也像陝西一樣,鬧起災荒,那這些作物就是穩定民心的重要保證。
此外,陝西現在已經鬧翻了天,萬一盜賊闖入臨近的西寧怎麼辦?是將他們驅趕回去,還是收留他們?
驅趕回去的話,等於絕了他們的生路,但收留他們,讓他們活下去,就得有足夠的糧食,否則西寧必將成為新的盜賊作亂之地。
李自成盤算過了,如果西寧有足夠的糧食,哪怕是紅薯這種粗糧,到時候可以從就近的陝西招攬人口,無論是發展農業工商業,還是擴充軍隊,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代,毛太祖說得太經典了:人多力量大!
在派出的人選上,李自成仔細斟酌,最後選中了任二喜。
任二喜做為親兵小旗官,當何小米不再身邊的時候,就是由他來服伺,嚐到了當親兵的甜頭,這廝應該已經真正歸心了,用起來放心,而且,幾次出場,也是中規中矩,在不是特別的危險的場合,應該可以獨當一面了。
還有一點,任二喜是西寧本地人,家中不僅有婆姨孩子,爹孃雙親還健在,他們都是留在西寧的人質,如果他要捲走銀子,去外地安家落戶,婆姨可以重娶,孩子可以重生,但爹孃卻是無法複製,在以“孝”立國的大明,除非是喪心病狂,任何人只要有一絲機會,就絕不會丟下自己的爹孃。
正月十五這天,李自成給了他五百兩銀子,加上四名親兵隨行,離開西寧向東南而去,臨行前,李自成擔心作物在江南有不同的名稱,便將紅薯、土豆、玉米的種子、果實、秸稈的形狀,都畫在紙上,方面任二喜尋找。
李自成特別交代,只要得到這三種作物,不拘多少,當然,能多點最好,種子越多,繁殖起來越快,能儘早進入百姓的餐桌。
送走了任二喜,李自成在正月十六日的上午,準時來到學堂。
十名合約上的學子,加上孫林、陳秋蝶、穆思蓉三名編外學子,全部端端正正,等著李自成開課。
第一節照例是語文,李自成已經教完了拼音,簡單複習下,便將檢查這些學業的事,交給孫夢潔、李丹,孫夢潔已經常駐後衙,但下午的時候,還是有時間去學堂轉轉,李丹更是與學子們吃住在一起,頂著副班長的名頭,自然要盡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