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出來引起譁然一片,當天晚上鷹醬總統直接便怒推一貼開噴,帖子裡包含了“令人失望”、“愚蠢”、“不可置信”、“挑釁”、“危險”、“付出代價”等諸多關鍵詞。
歐美媒體甚至已經刊登了這樣的標題“迪拜能否堅持12小時?”。
可見外界對此是多麼不看好了,甚至有的專家已經對其判死刑了。
果然,面對迪拜這種當面打臉的行為,鷹醬是不可能忍的,就算他不想做也不得不做,不然藍星大哥的顏面何存?
要出手,鷹醬是不跟你嗶嗶太多。
到了第二天直接就對迪拜發動金融制裁,《華爾街日報》在當地時間6月4日報道,三家全球性的銀行決定不再向迪拜提供金融服務,這三家銀行分別是滙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報道引援熟悉上述決定的人士說法稱,各大銀行對相繼斷絕與迪拜業務往來,理由是其風險太高。
《華爾街日報》把訊息一披露出來,湧入迪拜的資本加速離場,大家都揣著錢趕緊跑,這裡沒賺頭了。
這一招對於迪拜來說絕對是釜底抽薪,一個基本沒有農業和工業的酋長國,靠著轉運中心和主要是金融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維持的繁榮,沒了這個迪拜立馬就現原形。
網上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表示對迪拜同情,有點表示迪拜已經GG了,有的嘲諷迪拜不自量力。
各種不同的言論應有盡有,但基本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迪拜這下多半藥丸。
……
“先生,我們還不離場嗎?再不走可能就要被這座城市綁架了。”
迪拜水盤酒店中的一間客房裡,兩個白人男子正在交談。
另一位男子緩緩搖頭,道:“里昂,把現金揣好,等,等待最佳的時機到來在迪拜大肆併購。”
他的助手不解:“先生這……您看好迪拜?”
“為什麼不?”他看向助手反問:“迪拜找了一個優質下家,當然好看了。”
“可是,萬一……”
“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你怕這裡會打仗,對嗎?但我告訴你,不會,其他方面我不敢保障,但這裡一定不會發生戰亂,因為現在的迪拜有海岸線公司、HUAEI等諸多華夏人的公司在此,也有大量的華夏人遊客,這些都是代表了華夏人在迪拜的利益所在,這裡亂不亂不是看美國人,而是看華夏人,除非所有的華夏資產和人員全部撤出迪拜。”
他再次堅定的補充道:“而我的預測是,華夏人不會撤離,甚至會加大,否則前天迪拜又怎可能宣佈全面恢復海岸線在此業務?”
“對了,世界銀行組織公佈的資料,迪拜還有多少遊離資本未撤離?”
“根據昨天世界銀行組織公佈的資料來看,還有3000億美元,先生。”
“還有這麼多嗎?由此可見看好迪拜未來的不止我一個啊。”
“先生,據說在這些遊離資本中,華夏人的資本佔比不俗。”
“哦?訊息可靠嗎?”
“據傳,不是很可靠。”
“傳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判斷依據。我們手裡的現金有多少?”
“40億美元,透過借入資金可以加至7倍杆。”
“準備出手吧!”
這間屋子裡交談是兩個英國人,實際上這座奢華的水盤酒店裡除了他們,還住著好幾位美國的金融家,但他們都服務於華爾街。
歐美的金融資本家,他們的戰略是貪婪而野蠻的:用你們家的錢,請你們家的人,買你們家的企業,搶你們家的市場,掙自己錢。
按照他們的玩法,這3000億美元的資本加個幾倍槓桿就是萬億美元級別,沒人力挺迪拜,還真經不起這幫大鱷的折騰。
最終的結果,華爾街定然是獲益方之一,就看多和少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