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回首一百年前的,辛亥早期中國革命者,會認為他們對國內革命的的態度是幼稚的。
因為他們只考慮到獲取的國內的政治軍事力量,卻依舊對革命後國內經濟的政治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甚至連一個設想都沒有設想。最終辛亥革命成功了,但是成果被的軍閥,和地方上封建勢力篡取。
但是我們沒資格嘲笑一百年前的,因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對國際思考,往往也和一百年前的的辛亥革命熱血青年一樣,目光著眼於軍事力量,卻忽略的一個軍事力量需要國際政治,國際經濟體系來的支撐。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成功後的最大成果,是建立了截然不同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系。
而二十一世紀,二十二世紀,假若一個社會主義新興大國到了不得不發動挑戰的時候,那麼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國際政治,國際經濟體系呢?
這是社會主義新興大國國際戰略目標,達不到這種戰略目標的,枉然發動戰爭,最終會像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一樣。軍事上推翻舊體系,但是經濟上政治上卻對舊體系進行全面妥協。
#
社會主義新興大國的戰略目標是需要盟友。有價值的盟友。能夠以人類生存發展為最高目標,進行長遠合作的盟友。
這種盟友的國民素質,絕不是非洲,印度阿三的那種國民素質。
這種國民素質表現在方方面面。
其中有一點: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剋制消費,同意政府將大批資金投入的以人類長遠發展的專案。而這種國民素質是怎麼來?以中國為例,中國意識形態之所以的同意國家的先建設,後國民消費,是因為整個二戰國土抗戰上,慘烈的代價。讓我們對時刻記得落後會給未來造成什麼。
中國的國民對生存發展的意識形態,在二戰日軍侵華的時候,就徹底奠定了。這種意識形態,決定一百年內中國的主要政策,主要資金投入,都是建設。
但是世界其他主要工業國,沒有這種意識形態,確切的說毛子衛國戰爭後,國民的意識形態,但是在鋼鐵大叔死後,幾代蘇聯領導人不斷拆前面人的臺,政策無法延續,最後成功玩崩。俄國的國民意識形態在倒退。
至於美國,美國歐洲,國家在冷戰時期,國民的著重點,是在的核戰生存上,那時候的有效建設非常多。但是蘇聯解後,國民就逐漸開始著眼於消費。
因為美國法國英國的國民在二戰沒有中俄疼的那麼狠。在戰爭威脅消退了,民眾消費思想享樂思想優先度開始上升,未來發展和生存建設思想的優先度開始下降。
這是中國和外國,國民思想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差距。
#
故中國和其他工業國沒法全面合作。因為一旦相互之間,經濟完全平等,科學技術完全開放。中國政府,和中國國民的組織度和態度,能夠把西方搶的沒飯吃的。事實上,就是現在的技術封鎖中,中國的技術進步也讓西方感覺到了恐慌。 在恐慌中,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意識形態落後,一口咬定是中國抄襲,中國製度沒有科技創意。然後可以心安理得的的繼續西方模式(高消費,低儲蓄的模式)
中國只能按照當今模式有限合作。即使是中國軍事上取代美國的,也只能採取這種有限合作。因為一旦技術差距磨平後,中國要思考的就是西方對中國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維持盟友,是需要經濟利益聯絡,是需要盟友的為你完成你無法完成的事情。這才有了盟友,而不是擺出萬國來朝的好看模樣。也就是說,西方國民意識形態沒有根本轉變,而且一旦,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優勢不復存在,中國連找歐洲做盟友的動力都沒有了。強行結為盟友,這樣的盟友只是累贅。
蘇聯的華約,以及的歐盟東擴後,收的希臘,冰島這樣的盟友,都是根本沒有長遠合作基礎的盟友。而中國在外交上保持高度剋制,不輕易結盟。不是周邊小國不想,
而是中國懶得對小國進行許諾。這些許諾包括,保證小國政權穩定,保證小國和其他小國對抗中,取的優勢。這些都是要花費外援的。這些小國領導人仗著同盟,對外部開啟一場戰爭,對大國來說的就是要犧牲幾個省份建設計劃擠出金錢,完成小國的野心。——小國不安分,一有機會就長袖善舞,利用大國矛盾為自己謀利。
而大國不和小國結盟,只是保持有限經濟合作,小國不敢過分跳,而大國態度也能震懾其他大國別對自己周邊伸爪子,這也就達到了大國的目的。例如二十一世紀,美國在亞太的軍事行動,都是都在考慮中國。這就是有限的付出,獲取大國想要的目的。
如果東南亞某國的國民經濟媲美廣東,並且在產業鏈上和中國高度互補。經濟合約高到一定程度。大國和其軍事同盟也未嘗不可。但是東南亞沒有一國能夠達到廣東的地步。
#
說完了盟友,在說說美國和他們的盟友之間的體系。
這個體系就是,透過軍事同盟保證霸權,然後建立金融秩序掠奪全球。——美國在二戰中設計這個體系的,是有中國的位置的。而中國有資格的獲取這個位置的,是透過二戰獲取的。但是美國認可的不是單純的中國在二戰的軍事作用,而是在二戰中的組織動員能力。
能夠抗住工業國進攻的,只有工業國。即使這個國家現階段工業薄弱,但是政府的組織力,和國民素質的就已經具備的工業國最重要的條件。裝置,技術什麼的都是能夠外部引進的。事實上,全球貿易也無法完成徹底的技術封鎖。
美國在二戰後,需要的中國是一個統一的,而且親#美的政府。在戰後,產業分配中中,提供大量勞動密集產業供應。
在美國設計的這個體系中,是針對蘇聯的。一旦這個體系成功,整個資本主義掌握的有效工業人口能碾的蘇聯毫無翻身之地。
屆時全世界有價值,能參與全球化工業生產的民族國家,都在美國主導的同盟體系內。但是蔣實在沒能力,美國也沒法填蔣這個坑,當然由於白人對華人根深蒂固的蔑視,也讓美國在當時認為可以忽視這個環節體系中國的擢用。美國當時很嗨皮的找了找戰敗國日本來頂替這個位置的。
可以說這個體系在幾十年內運轉的很成功,美國也漸漸忘記了這個體系和原先計劃的上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