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盧安的票據體系中只是調節整個霍克達城市內部的生產,工廠開始開工,讓農田開始種植。
至於催債那邊,霍克達這邊是開始幹活了,但是不代表有錢了。沒有真金白銀做擔保,按照國際貿易結算上了是霍克達城市內部在搞以物易物。
盧安搞了糧票,油票,電信票,等幾十種眼花繚亂的貨幣替代物,能讓任何催債的部門都能頭疼的貨幣金融體系。當然按照國際貿易標準來看,政府的手裡還是沒有錢,只有這些票據流通的管理權,但是就靠著這些信用票據把內部的生產組織了起來。盧安這個貨幣金融體系就是為了讓自家城市能夠運轉起來的。
然而缺點就是,不能國際貿易對接的,這個問題在未來是很嚴重的問題。但是現在如果不解決蕭條的問題。霍克達將沒有未來。
霍克達的情況都是被戰敗後的國際債務逼得,能夠用於國際貿易結算的貨幣全被要債的要走了,帝然菲斯現在要國際貿易有何用?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你口袋裡面沒錢,黃金飾品店就算開在你家門口關你屁事?自家管好自家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消耗,別幻想自家的錢能夠買什麼了?反正都買不起。
下面簡要的回顧一下地球上的戰爭經濟歷史,地球文明在進入資本社會後,所有的大規模的戰爭背後必然有經濟因素作為推手。
德國一戰結束後教科書上寫著德國是靠著軍國主義經濟來走出大蕭條的困境。這裡的軍國主義經濟,就是這種票據經濟。不是單純用一句大力發展軍工可以解釋的。
票據經濟能夠解決內部蕭條但是,無法和外部結算。也就是當經濟恢復後,生產的產品無法銷售到國外,也無法從國外購買生產資源。整個國家的經濟困住了。這就是成也票據經濟敗也票據經濟。
所以二戰德國大力發展軍工業,並不能全部甩給希特勒。透過現象看本質,則是二戰前的德國經濟體制,已經獨立整個世界了。無法從世界貿易上獲取必要的資源,工廠的市場僅限於國內。
德國內部經濟飽和後,想要獲得生產資源,繼續擴大生產,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武力擴張打破這個國際秩序封鎖的牢籠。搶資源產地,搶市場傾銷地。
這就是二戰是一戰的延續的根本原因。
而這一切都是被資本勢力算計好了的。
世界資本不能容忍德國這個物資生產基地脫離國際貿易的結算控制,也就開始縱容德國,認為德國發動戰爭在適當的情況鎮壓下來就行了。再次收納德國的財富。所以一戰後德國面臨的是一個坑,一個一戰結束後就挖好的深坑。
當然歷史都知道的,搞金融的沒料到戰爭技術的發展速度如此驚人,德國直接爆種了。二戰的巨大災難,影響了金融界的投資方式。讓搞金融的在二戰後,不急著催戰敗國還款了,而是進行貸款恢復這些戰敗國的工業生產 。這就是馬歇爾計劃。
常申凱就看不懂這個計劃,認為戰敗國都能要到錢,自己也能要到錢打內戰,殊不知美國人是用投資的視角來搞馬歇爾計劃的,戰敗國有足夠的工人算的上是一隻績優股。而黨#國當時就是一隻垃圾股,宋小姐就是去美國國會跳脫衣舞都要不到錢!華爾街的大爺們比誰都精明。
所以從經濟層面上來看,就是一戰留下讓德國產生獨立於世界的經濟,導致的二戰,而二戰後蘇聯和西方分家之所以讓整個西方如臨大敵,不單純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蘇聯搞的經濟也是相對西方世界來說也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杜絕蘇聯在世界上的擴張,就是華爾街的老爺們為自己能夠調配全球物資的控制權而戰。
蘇聯倒塌後,美國迎來非常繁榮的時期,因為世界經濟再次迴歸到全球一統的體制下,作為全球工業的領袖美國一下子繁榮到了頂點。
整個地球在二戰後,整個世界的西方權利階層,為了世界的長治久安,政治上搞了五常制度,經濟上杜絕任何有可能單幹搞獨立經濟體的可能。
某個湊齊全部工業部門的東方國家其實就是犯了西方的忌諱。所以在國人眼中,西方老是喜歡搞一些小動作,比如說搞死都不承認你是市場經濟,給你的經濟評級下調。動輒來一點反傾銷調查。其實這是世界資本對中國“傲嬌的愛”,害怕中國脫離世界秩序。不斷的在敲打。
咳咳,二戰給世界的金融界一個很深的歷史教訓。而這個世界貌似沒有這個教訓。所以不敢對任何一個工業國逼得太過了。
而現在的國際社會對帝然菲斯的態度,就是又不給貸款維持帝然菲斯的工農業生產,又找帝然菲斯逼債!
估計是打算把帝然菲斯弄解體,就像地球上弄蘇聯那樣弄解體。嗯,這在這個世界的歷史上很正常,無數大帝國解體為小公國。這個世界的歷史啊,到底還是沒有經歷過地球那樣的教訓。
而現在盧安來了,一切的起源是,盧安不想在整個任務階段都靠著撿垃圾生活。(說到底,應該是元一給的初始身份惹的禍,要給一個在李三祥身邊混吃混喝的身份,啥事情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