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受封安南夫人後,並沒有留在京城。
雖然皇帝為了表明對她的重視,還特意賜了宅子,但她只是略略停留些日子,便又回到了西南。
因為,她是西南的定海神針,她在,西南就安定無事,山民和官府也不會有什麼衝突。
安南夫人,安的就是西南邊境啊。
安妮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知道自己的舞臺。
更明白,世俗的偏見何其可怕,哪怕她已經得到了官府的褒獎、皇帝的認可,但那些講究規矩禮法的世家、清貴還是不會接納她。
與其耗費時間跟那些人打口水官司,還不如回到西南,有這個時間繼續去教書育人、培養精英,它不香嗎?
安妮的“安氏學堂”已經開遍了西南州,從最初的“掃盲班”、“技校”,慢慢發展成綜合性的書院。
在這裡,學生們可以學習技能,也可以專攻經學算數等科舉必考專案。
不管學習什麼,安妮都有相應的教學模式,無需她親自教授,只需把模式拿過去,分校就能順利執行。
且她崇尚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安氏學堂看著科目繁雜,其實學生們都能學有所成。
幾年後,她的安氏學堂出了第一名山民秀才,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很多山下人的慣有思維中,山民=蠻夷=不開化的野人。
這樣的人,居然也能讀書識字,還考中秀才?
簡直不可思議啊。
直到這時,才有一些讀書人肯正視“安南夫人”的能力——能夠讓在山裡上躥下跳的野人考中科舉,果然有些手段!
“教化”二字,也彷彿在安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解釋。
隨後,安妮的那首“勸學”,又火遍了天朝。
當今皇帝一直大力推行科舉,收到錦鱗衛送上來的訊息,讀了這首詩之後,頓覺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好!好一個‘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科舉,方是天下讀書人唯一、且最好的出路!”
皇帝越讀這首詩,越覺得它是為科舉而量身打造的。
這首詩勾畫了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想要進入這個世界,成為人上人,就必須讀書、科舉!
好,真是太好了。
皇帝欣賞,並大力推薦,這首“勸學”也就在天朝更加流行。
安南夫人的名號,再次闖入了世人的世界。
這次,那些文人、士子,倒是沒有太多的嘲諷。
或許某些人心裡依然看不起“安霓婷”,卻不敢當著外人的面兒公開嘲諷。
因為在讀書人看來,安南夫人能做出這樣的詩,已經是在朝讀書人靠攏了。
隨後,又有人爆出,安南夫人之所以對教書這麼執著,全都是受了其亡父的影響。
而她的父親是誰?
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正兒八經的讀書人。
嗯,這麼一想,安南夫人倒也勉強算是耕讀傳家的女子,跟他們讀書人也算有些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