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星期六。正好還是常慶華的生日。
自打許雅萍嫁給安大福,十幾年了,她每年都會給常慶華過生日。
最初,她只是單獨給常慶華做一碗長壽麵。
時間久了,她們母子漸漸在安家站穩了腳跟,許雅萍就會在這一天做一些好吃的。
不管是當初的長壽麵,還是最近幾年的大魚大肉,許雅萍都專門給兒子過生日,讓安大福乃至安家的三個孩子,都記住了常慶華的生日。
許雅萍的行為,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儀式感。
而儀式感這種東西,在有些時候,確實非常重要。
就像許雅萍,她就是用簡單的一個過生日,無形的提高了常慶華在安家的地位,併成功刺激了安家三兄妹。
因為,過生日這種事兒,男人往往並不上心。
如果再攤上像安大福這樣的渣爹,呵呵,別說給自己的三個孩子過生日了,他能記清孩子們的生日是哪天就很不錯!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強烈對比——
一邊,常慶華一個拖油瓶,每年過生日,家裡都會單獨給他做飯。安大福這個繼父,在許雅萍的影響下,也會對常慶華有所表示。
另一邊,安建國、安建芳和安建軍心裡記著自己的生日,眼巴巴等著親爸給他們慶賀,結果呢,親爸居然都忘了!
別說過得比常慶華的生日盛大了,就是連常慶華的待遇都比不上哇。
親爸都忘了,就更不能指望人家後媽。
幸虧他們還有一雙疼愛他們的爺爺奶奶,還清楚地記著他們的生日,並在這一天給他們紅包。否則,單是因著這一點,安家三兄妹估計都要“黑化”了!
常慶華在安家過生日,已經成了習慣,或者說傳統。
許雅萍提前兩天就開始準備,又是買雞又是弄排骨又是訂蛋糕,種種忙碌,無聲的在提醒安大福:老安,我們家慶華又要過生日了呢。
安妮冷眼將這些看在眼裡,臉上卻帶著慈愛的笑容。
唉,這個女人,對常慶華而言,絕對是慈母。
可對安建國三兄妹,非但沒有給與正常的溫情,反而各種算計。
“一轉眼,我們慶華都十八歲了呢。”
許雅萍不知道自己的老伴兒早已換了人,到了十四日這天,她一大早就起來忙活。
為了提醒老伴兒不要因為教安建國而耽誤回來吃午飯,她還特意說了一句。
“是啊,十八歲了,是個成年人了。”
安妮也帶著幾分感慨,“想當初,你帶著慶華剛來咱家的時候,他才一歲多點,還不到飯桌高。現在,已經變成個大小夥子咯。”
“十八歲,可是個有意義的年歲,今年慶華過生日,咱們可要好好給孩子過!”
許雅萍聽安妮這麼說,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達成,滿意的暗自點頭。
結果,又聽安妮道,“既是這樣,中午也讓建國他們回來吃個飯吧。建國他們雖然跟慶華沒有血緣關係,但都是我的孩子,從小一起長大,也應該是兄弟姐妹,更應該相親相愛。”
許雅萍笑容微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