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佳莉的變化,安妮並不知道。
她還在忙著繼續做實驗,完善各種資料。
毫無意外的,她獲得了當年的諾獎醫學獎,成為華國曆史上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諾獎獲得者。
受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安妮獲獎的訊息傳回國內,雖然沒有達到舉國歡慶的地步,但對於那些關注世界動向的進步人士和高層權貴來說,聞訊後都非常驚喜。
他們雖然都在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奔走,但華國幾十年的落後與積弱,他們心中也不禁有了懷疑。
而安妮的獲獎,卻似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種花家的人,絕不是什麼劣等民族,更不是東亞病夫。
正巧那時華國宣佈加入了一戰,但從上到下,都沒有人看好華國。
安妮獲獎的訊息一經傳開,就是歪果仁,對華國的印象也有所改觀。
北洋方面為了轉移國內混戰的亂象,更是大肆鼓吹“楊九紅”獲得諾獎的意義。
有一段時間,北洋興辦的新報上,天天都能看到“楊九紅”大片累牘的報道。
“楊九紅”更是一躍成為新女性的代表,為國爭光的巾幗。
至於她曾經不堪的經歷,徹底被人們給遺忘了。
就連那些靠著捏造緋聞、連載Yellow讀物為生的小報,也沒有昧著良心,故意重提“楊九紅”曾經的豔史。
只可惜,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當事人卻一直都沒有回國。
不過,也不怕,“楊九紅”本人沒來,她的女兒還在國內呢。
就這樣,白佳莉頓時成為京城權貴圈的寵兒,若不是她年紀太小,估計提親的人,都能把白家的門檻踏平了。
見到這個場景,二老太太真是既高興又有些悵然。
高興的是,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孫女,終於擺脫了出身的陰影,轉而成為京城有名的千金小姐。
悵然的,則是這種變化不是她帶來的,而是由她最瞧不上眼的“楊九紅”一手締造的。
唉,看走眼了啊,她精明一世,籌謀更是稱得上算無遺策,結果在“楊九紅”身上翻了跟頭。
現在的二老太太,再也不嫌棄“楊九紅”是個窯姐兒。
但,問題是,人家“楊九紅”已經站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那種高度,已經反過來讓白家高攀了。
且當年的事,二老太太捫心自問,自己做得確實有些過分,事情做得太絕,以至於讓“楊九紅”對白家、乃至對白七爺都寒了心。
如今人家出息了,又是做貴族,又是獲大獎的,人家還能看得上白家?
二老太太是白家門裡難得理智的人,當別人都在想著“楊九紅”這個姨奶奶能給白家帶來怎樣的榮光時,二老太太就清醒的認識到:“楊九紅”不記恨、報復白家就不錯了,白家就甭想借人家的光。
就算是白七爺這個“楊九紅”的丈夫,估計人家也不稀罕了。
別的都不說,單是她離開這些年,從未跟老七聯絡過,就能說明問題。
果然,二老太太的話應驗了。
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安妮輾轉在歐洲幾個國家遊歷,直到白佳莉談婚論嫁的前一年,才回到京城。
當然,這個時候,安妮獲獎的熱度已經褪去了,北洋政府因為膠州灣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
京城也是各種學生抗議,學潮不斷,大家熱血沸騰的遊行、示威,哪裡還會在意一個幾年前為國爭光的女人?!
不過,還是有些人知道安妮回國的訊息後,密切關注著他們母子的動向。
這些人很快就發現,安妮回到了京城,並沒有跟白家有絲毫的聯絡,而是住進了大格格幫忙置辦的宅子。
安妮回來後,面對紛至沓來的邀約和請柬,也沒有輕易應允,而是擺出一副閉門謝客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