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村是S省省城治下的農村,距離市區二十公里左右,距離直屬的縣城也有七八公里。
這個小村子背山靠水,自然條件很適宜種水稻,即便這裡是典型的北方地區。
小清河村自明朝起就開始種植水稻,種出的大米口味獨特而美味,是省城的特產之一。
整個村子三百多戶,是十里八鄉比較大的村落了。看規模,甚至不比鎮子小。
且因為有特色種植,小清河村的整體經濟條件很不錯。
村子雖然是農村,距離市區也不近,但村子裡的住房都是比較新的紅磚大瓦房。
現在是1987年,改革開放已經近十年了。
小清河村的變化也十分顯著,村子的壯勞力們雖然還沒有大規模的進城打工,但一到冬天農閒的時候,他們便會結伴進城打些零工。
家裡有稻子,河裡有魚,農閒時還能掙些現錢,所以村子裡村民的生活普遍還算不錯。
但村子裡混得最好的,還是當屬朱茂才的大姐夫劉長山。
劉長山腦子靈活、膽子也夠大,七十年代中期,全民吃穿用度全靠票的時候,他就已經偷偷的拿著自家種的大米、菜和山上採的果子去鎮上賣。
悄無聲息的攢了不少錢。
等到改革開放了,他直接在鎮上開了個小店,專門賣小清河村的糧食、自磨香油和各種副食。
因為他幹得早,賣的東西又好,生意非常興旺。
來年就把村裡的房子翻蓋了,二層小洋樓,鶴立雞群般杵在一片瓦房中間,端得是氣派、闊綽。
過了兩年,劉長山又在鎮上和縣城都買了房子,去年更是直接騎回來一輛進口的摩托車。
那輛什麼田的摩托車,居然花了一萬多塊錢哩。
要知道,放眼整個小清河村,除了劉家和村長家,普通村民的全部積蓄都未必有一萬塊錢呢。
自己一輩子都攢不了這麼多錢,卻讓劉長山騎在了屁股底下,你說說,村民們對劉長山能不羨慕嫉妒?!
劉長山的爸媽,更是無比驕傲,走到哪兒都挺著胸、抬著頭。
原本,劉長山想把父母接到鎮上去住,可兩位老人在農村住習慣了,去了鎮上,左右鄰居都不認識,讓他們顯擺也沒處顯擺啊。
且鎮上的居民生活都不錯,劉家父母想讓人羨慕、恭維,也找不到合適的物件啊。
還是在村子裡好,吃的住的都不用花錢,閒了就出去跟人吹牛,然後收穫一大波羨慕的目光。
另一個原因,劉長山還有個弟弟劉長河。
劉長山出息了,劉長河卻只是個普通農民,沒啥一技之長,腦子也不夠靈活。
除了種地,劉長河干不了別的。
就連農閒時大家都去城裡找活,劉長河也不去,沒辦法,他膽子還小。
村裡人曾經議論:“嘿,這老劉家的腦子和膽子全都在長到劉長山一個人身上了,瞧瞧劉長河,明明跟他哥都是從一個娘肚子裡爬出來,卻沒一點兒能耐和膽氣!”
而做父母的就是這樣,哪怕不是故意偏心,也會下意識的“劫富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