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大院一共三百多個平方,十二間平房,還有一排四間門頭,”
安妮早就把燒烤大院仔細考察了好幾遍,對裡面的情況都清楚。
這個燒烤大院,原本是張家村的一個土地廟。
破四舊的時候被拆毀。
後來知青下鄉,那時張家村和毗鄰的王家廟、高屯同屬一個生產大隊。
下放到生產大隊的知青便被統一安置到了這個土地廟。
因為這個位置,正好位於三個村子的交界處,也正巧在村邊,遠離聚居的村民。
當時由三個村子共同出錢,翻修了土地廟,蓋了一排的平房,作為知青安置點。
後來知青返城,安置點也就閒置下來。
這塊地是張家村的,院子也歸張家村所有。
改革開放後,有村民承包了這個院子,用來做小賣部。
為了方便生意,那個村民在門口擴建了四間門頭。
只是小賣部的生意不太好,那時假貨橫行,鎮上又有了正規超市,東西比小賣部多,而且價格也不貴。
村民們除非偶爾在小賣部買個油鹽醬醋,更多的,還是直接去鎮上。
撐了幾年,村民便撐不住了,關了小賣部,把院子租給城裡的一個小老闆充作倉庫。
承包期到了期,他也沒續租。
而其他的村民看到他的失敗案例,也不敢粘手。
這年頭農村人掙錢都不容易,誰敢輕易往外撒啊。
這個院子就此閒置下來。
直到十多年前,他們所在的山區開發農家樂,開始有城裡人自駕來遊玩,這個位於村邊的大院便有了用武之地——停車場!
張春軍當了村支書後,發現了這個大院的地理位置不錯,去其他農家樂考察了一番,回來後便批錢把大院修整了一番,開了這個燒烤大院。
還別說,最初的時候,生意很不錯。
燒烤大院離水塘不遠,很多來釣魚的漁友們,釣了魚,便直接拿來這裡料理,象徵性的給點加工費就成。
但人進了大院,看到那麼多肉串、烤蔬菜和烤餅,他們也忍不住點上一些。
張春軍嚴格把控食材的質量,燒烤人員也專門去城裡學習過,所以味道很不錯。
關鍵還便宜啊,相對於其他景區,這裡只比市區略高一點點。
但羊肉是現宰的,蔬菜是地裡現摘的,絕對夠新鮮。
時間久了,漸漸有了回頭客。
燒烤大院的生意也火爆起來,旺季的時候,三四個月就能淨賺七八萬塊錢。
再加上其他的收入,到了年底,只這一項就能湊夠十萬塊錢給村民分錢。
毫不誇張的說,燒烤大院曾經是張春軍最耀眼的政績之一。
只可惜,是“曾經”。
隨著其他兩個村子的跟風,燒烤大院的風光不再。
而沒了燒烤這個生意,這個院子根本就不怎麼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