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說事”是S省省電視臺的一檔調解類節目,專門調解家庭問題。
像什麼夫妻糾紛啦,什麼父子、母子不和啦,什麼婆媳矛盾啦……
只要是家庭內部的問題,電視臺都會把矛盾雙方請到節目現場,然後由專家調解。
這些專家,則是電視臺專門聘請的省內文化界、法律界的知名人士,比如電臺主持、作家、博主,以及跟電視臺有合作關係的律師事務所的律師。
華國素來講究“家醜不可外揚”,但有時候,家庭裡面鬧了矛盾,又不想真的撕破臉,或是走法律途徑,便會尋求外界的支援。
他們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對方在無理取鬧,可又爭辯不過彼此,一氣之下,乾脆鬧到電視臺,讓媒體、專家評個一二三。
而媒體和專家們也本著勸和不勸離的原則,把雙方各打五十大板,最後來個握手言和的美好大結局。
“有事說事”講的都是家長裡短,雙方當事人都是S省本地人,說的是本地方言,所以十分貼近尋常百姓的生活。
節目接地氣,觀眾們就喜歡看。
“有事說事”在S省的收視率還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家裡的中老年人、家庭主婦最喜歡看。
安妮從來不看這種節目,可架不住爸媽喜歡。
熱鬧完一天,把前來道賀的客人們都送走,一家三口雖然疲憊卻滿心高興的準備吃完飯。
潘母照例開啟了電視機,“有事說事”的聲音準時響起。
“……我們華國人講究嚴父慈母,說得是父愛如山,父親對於子女或許更加嚴格,但父親對兒女的愛,卻內斂而深沉。今天向我們節目組求助的就是一位深愛兒子的父親——”
電視螢幕裡,漂亮端莊知性的主持人先是一段開場白,然後請出需要調解的當事人。
“咦?這、這不是表哥嘛,他們怎麼跑到電視臺去了?”
潘母瞪大了眼睛,手裡的筷子指向了螢幕上的中年男子。
其實,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電視臺提供了面具。
但熟悉他們的人,還是能從聲音、體型以及各種習慣動作中認出他們。
潘父聞言,也抬頭去看,定定的看了一會兒,點頭:“確實是表哥。他、他不是說他家兒子聰明伶俐、懂事聽話,怎麼還會上‘有事說事’?”
“是啊,前些天咱們去省城的時候,他還說他兒子在學校表現很好,是班幹部呢。”
潘父潘母滿臉困惑,飯都顧不上吃了,紛紛認真看起了電視。
安妮挑了挑眉,這劇情發展有點意思哈。
潘達康沒有被電視新聞曝光,反倒是齊奎父子上了調解類節目。
“……我兒子從小就很聽話,也很聰明,讀書什麼的從來不讓我和妻子操心。高考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S大的計算機專業。”
齊奎帶著面具,坐在鏡頭前,很是苦惱的說道,“但他上了大學後,就開始沉迷遊戲,逃課、熬夜,成績直線下滑。今年暑假後,更是跟我和妻子說,他要參加什麼電競比賽,要休學!”
專家們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男女,他們也都早已為人父母。
做了父母的,一聽孩子沉迷遊戲,就沒有幾個高興的。